第56章 红鸾星动1

明月清风剑 两只小猫 2121 字 9个月前

真是常言说得好:墙有缝,壁有耳。师徒二人的话被扫地的大师兄元哲听了个正着,只见元哲眼珠一转,轻蔑地一笑离开了。

皇觉寺经过翻修,已焕然一新。加之这两年收成也好了些,香火也旺盛了些,前来参神拜佛的,问卦许愿的人也多起来。

春节后,洪法大师想:应该把元龙上武当,师父考查合格的消息告知周颠和尚,以求得佛道两教的认可和支持,于是就决定重新写封信,派人送到罗山县灵山寺周颠和尚处。就决定再派元龙送去,正月十五就出发。

元龙临走时,师父吩咐他一定要把这封信亲自交给周颠师叔,就算等一年也得等。元龙得令,决定再去河南罗山县灵山寺去。

到了灵山寺,一打听,周颠和尚还没有回寺,他下书的目的无法达到。他就在寺内住下等了几天,不见周颠回来,就有些不耐烦了。因为元龙和尚生性好动,这成天睡了吃,吃了睡的日子,这比什么都难受,于是他决定外出云游一番。到什么地方去呢?他听人说现在在颖州,亳州,徐州一带,因为朝廷见运漕河的黄泥沙淤积严重,直接影响到运河的通行,南方的粮食难以北运,朝廷决定征集七十五万人疏浚黄河,运漕水道,颖、亳二州虽然远离运漕,但颖河、涡河也属淤塞河流之一,也在疏浚之列。各处官员趁机赶走沿河一带的住户,以疏浚河为由,强行收税和征粮,从而激起人民的反抗。这七十五万人,来自四面八方,都痛恨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压榨,反元情绪高涨,在这些人中神秘的明教组织广泛流传,于是元龙和尚决心趁现在天气转暖,北上亲自去考察一番。他先给周颠留下一封信,让他回寺后等待他来下书,于是他就出发北上,途径息县、颖南到颖州,果见颖河淤堵严重。其中有四十里尤甚。元龙和尚还专门来到颖北白鹿庄化缘,认识了庄主刘福通和他的好友韩山童,刘福通是一个酷爱武术的侠士,以力大着称,乐善好施,仗义疏才,年纪约三十五六,他粗通文墨,家中颇有资产。元龙和尚到他庄上化缘,谈了几句,他把元龙当作一般游方和尚,因话不投机,出了二两功德,就把元龙和尚打发走了。

元龙继续北上,到了涡阳,参观了一下当地名胜范蠡墓,稽康墓后就沿涡河向西北的亳州出发,涡河到亳州只有一百二十里路,一天就到了,他就住在华佗庵里,他到处走了一遍,亳州也和颖州一样,到处住满挖河道的河工,其他什么都没有。元龙停了一天,第三天就向东北方向走去,他一边走一边化缘,越走河工越多,河工中化钱不容易,化吃的东西很容易,因为民工是吃的皇粮,大米白面有的是。河工中广泛流传一种白莲教的分支——明教,他们敬奉弥勒佛,说什么“弥勒转世,明主降生,天下太平。”凡是入明教的人,每人发红巾一只。他们酷信:“明主降生,拯救万民,风调雨顺,苍生乐耕。”这些人都是心地善良的老百姓,没有什么知识,他们只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明主身上,统治明教的是教主彭莹玉,在徐州是芝麻李,在颖州是刘福通、韩山童。

元龙到了徐州,住了几天,他特别去参观了“子房祠”,子房祠是为了纪念“楚汉争”时刘邦的军师张子房,又名张良而修建的。是他帮助刘邦,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奠定了汉朝天下四百二十四年的基业的人。在刘邦夺取了政权以后,张良不辞而别,归隐山林。只有在徐州的后人为他的丰功伟绩留下了一个纪念祠。

元龙和尚沐浴更衣,买了些香蜡纸烛和供果来到纪念祠里瞻仰和跪拜这位着名的汉初苐一谋士、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塑像,并祈祷保佑他事业有成,将来也能找到一位军师,辅佐他成就大业,到时给他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祷毕三叩其首。

元龙叩首毕刚站起身,只听一声罄响,从后殿转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道士,说道:“无量寿福,贫道在此几十年,见过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布衣秀才来此问卜求功名前程,还从来没见过一年轻和尚来拜祭过这位大仙,难道你这位小和尚还有心事不成。”

元龙和尚上前一步打了个问讯礼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此言差矣,据小僧所知,这位前辈在年轻时曾辅佐刘邦高皇帝建立了汉朝四百多年基业,曾多次出奇谋使刘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事业成功后,明哲保身,毅然地归隐江湖,随黄石公入山修道,后终成正果。像他这样一位功盖天地,名垂寰宇,修成正果的圣人,小僧从小就对这他崇敬有加,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归隐山林,高风亮节,为人称颂。这就是贫僧今日来祭奠他的原因。”

“小师父高见,请问小师落脚何处?”道长问。

“就在贵庵。”元龙和尚道。

“好。那我们还有机会深谈。请问小师父怎样称呼?宝刹在何处?”老道士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