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铁柱大声向自己的下属士兵下达命令,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于铁柱是首批被纳入海汉治下的归化民之一,也是第一批进入海汉民团的人员,在这支年轻的队伍当中已经可以算是“老兵”了。虽然没有参加过真正的战斗,但各种军事任务已经参与过多次。从最初的榆林角哨所执勤,到后来的海上巡逻他都曾直接参与,靠着资历在民团中第一批晋升到中士,并成为了首批归化民基层军官。虽然只是一个班长,但在于铁柱看来,这其实跟过去需要仰望的“军爷”已经是一个等级了——要知道即便那些来胜利港的崖州水师人员,看到海汉民团的人可都是主动礼让三分的。
于铁柱并不在意海汉民团的性质究竟是私人武装还是属于反政府武装,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比以前过得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于铁柱的家人和亲戚朋友现在全都入了归化民的籍,并且也有于大山这种已经“混出名堂”的成功人士亲戚,这让于铁柱对于自己的从军之路也充满了期望。他不止一次听自己的教官说过,在这个体制之内,升得最快的肯定是当兵的,只要一打仗,获得提拔的机会就将大把大把地出现,今后当排长、连长甚至更大的官也并非不可能——当然,前提是必须奋勇作战的同时还得在战斗中存活下来。
于铁柱虽然没打过仗,但他有幸看过只有军官一级人员才能观看的“海汉画片”,对于战争的残酷也有初步的印象。同时他也慢慢明白,海汉首长们组建这支民团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为了保卫胜利港而已。但于铁柱心中却并不畏惧,反而十分渴望早日体验到那种血与火的滋味。在昨晚参加的连部准备会上,担任二连连长的穿越众军官已经向他们告知,在近段时间可能将会对外发起一次军事行动。当然,这位高级军官也向他们着重声明了一点,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肯定不会是大明。
在于铁柱看来,这次公开阅兵的目的恐怕就是要让本地民众也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有一个心理准备,至少让他们知道海汉民团的战斗力足以保证能够取得胜利的结果,免得民众在得知开战消息之后担惊受怕。
于铁柱所在的民兵二连在集合整备完成之后,便迅速被带离了码头,到通往一号基地的景观大道上待命。他们空出来的地方则是立刻被刚刚登陆上岸的炮兵连填充,这支被执委会和军警部寄予厚望的连队配备了六门6磅炮和四门12磅炮,所有的火炮都安装在两轮式的活动炮架上,行进时由骡子进行牵引。在他们的队列当中,还有数辆运输弹药和火炮配套工具的辎重平板大车,基本是把战时的编制全部搬了出来。
此时的景观大道两旁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民众,特别是那些外来人员,更是十分好奇海汉人这又是要唱哪一出戏。围观民众正在议论纷纷之时,便听一阵鼓声响起,然后迅速地慢了下来,保持着一个固定的节奏。景观大道尽头与码头相连的地方,穿着灰布军装的海汉民团开始踏着咚咚作响的鼓点,迈着整齐地步伐行进而来。
这些民团士兵头戴藤盔,身着灰布军装,外面扎着牛皮武装带,小腿上打着绑腿,穿着千层底布鞋,左臂上有一块绣有“海汉民团”字样的袖标,左胸处还有一个小标,上面标注了士兵所属连队。普通士兵的衣领上还有一道红色标志,这是他们的下士军衔,中士和上士则依次多出一道红标。至于更高级的穿越众军官,则是佩戴了军警部统一配发的肩章。如果不是藤盔的违和感太强,这支队伍远看倒是颇有点“土八路”复刻版的味道。
士兵们抬头挺胸,将燧发枪背在背后,一手抓住连接枪身两端的枪带以保持稳定。为了彰显威武的效果,还特地将刺刀都全部装上,一大片闪着白光的刺刀林在视觉效果上的确很有冲击力。队列以六人为横排,每个连队为一个矩形方阵行进,队列前方还有专门的旗手打着绣有部队编制的旌旗,气势丝毫不亚于大明正规军。
不知是什么人开了头,突然道路两边的围观人群中便开始传出啪啪的鼓掌声,这种来自海汉的情绪宣泄方式立刻就形成了连锁反应,大量民众都有模有样地开始鼓掌,更有人大声叫起好来——这些民兵都是来自本地,围观者中自然有很多熟识者,叫好声多半是针对个人,倒未必是冲着这支部队去的。不过民众的这种情绪显然也带动了民团的士兵,他们不由自主地抬高了下巴,以更有力的姿态向前行进。
“这……这成何体统!”不少第一次目睹海汉民团真身的外来人员都是看得瞠目结舌,不知该如何置评这支在他们看来已经逾越了民团规格的武装力量——除了没有盔甲之外,这支部队无论从军纪还是武器上来看,都已经丝毫不亚于大明王师。
在紧接着三个陆军连队方阵的便是炮兵连队,这些黑黝黝的火炮相比之前的刺刀林的视觉冲击力要来得更猛,没人能够无视这种光外形就足以吓趴一大片的大杀器。
紧跟在炮兵连队之后的是骑兵连,虽然只有十几匹战马,但配置了骑兵弯刀和近一丈长的骑枪之后,这支小小的骑兵部队看起来还是颇有震撼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