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克的行当就是海上捕捞,对于这一海域也算熟悉,他知道北渔山岛的北面有一个小小的避风港,像这海汉战船一般大小的帆船,倒是能容下二三十艘。不过当他到了这一区域时,却见到那港湾之外还停靠了数艘更大的帆船,其中一艘比他在浙江见过最大的福船至少还大了四五倍,饶是他自认见过世面,看到这艘船的时候也差点掉了下巴。
“传说中三宝太监下西洋坐的宝船,想必亦不过如此矣!”胥克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可算是明朝造船业的巅峰时期,在他七下西洋这段时期,大明全国共造大型海船近四千艘,当时的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了1300多艘巡逻船,仅在南京的新江口,就驻扎有400艘大型主力舰。在那个时期大明海军的实力,甚至超过了同时代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位于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福建的长乐船厂是打造郑和宝船的两处主要地点,《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换算下来大约是船身长为138米,宽56米,比海汉海军目前服役的“威严级”主力舰还要大得多。
然而如此先进发达的造船业,却在郑和去世之后遭受打压,大量宝贵的造船图纸被官方销毁,民间的造船吨位也被法令严格限制。两百年过去之后,大明的海权非但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反而是比永乐年间倒退了一大截,造船业更是大踏步的后退,以至于海汉这种后来者能够较为轻松地在大明南方以海上武装获取制海权,并用近乎垄断的方式控制了福广两省的大部分海上贸易。
尽管海汉海军的“进取号”放到郑和的船队中,也就比中型宝船大上一些,但在胥克生活的这个时代,大明的造船厂已经无法打造出像“进取号”这样吨位的大型战舰。这是大明的悲哀,但同时也是穿越者们的幸运,若非如此他们也不可能有机会成为东南沿海的海上霸主,并且以如此嚣张的方式进入完全陌生的海域实施军事行动。
胥克带着满心的惊叹进入到北渔山岛的小小避风港中,这里面也同样停满了船只,几乎都是运载各种补给的后勤货船和搭载陆军的运兵船。在靠岸登陆之后,胥克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海汉人,以及多年未见的远方堂兄许裕拙。
“小民许克,见过各位大人!”见到自家人之后,胥克立刻用回了本姓,不过他并没有任何官职在身,态度上还是表现得十分谦卑。
许裕拙倒是很热情地招呼道:“老弟,你我多年未见,可还认得哥哥?”
这一声“老弟”倒是消去了许克心中的些许不安,笑着应道:“四哥自然是认得的,这些年不见,四哥富态了不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