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市场状况
潘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竖着耳朵听旁边这伙浙商聊生意经。因为口音差异的问题,他其实只能听懂其中五六分内容,剩下的就靠半蒙半猜来理解。听了这些商人的讨论,他也意识到海汉所策划的这场大戏可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这些商人的选择。这些小商人尚且有如此热情,那些手中握有资源,背后靠山强大的大商家,得到消息只会比这些人更早更为全面,只怕早就已经在暗中规划要如何从中分一杯羹了。
潘严吃完饭付了账,摸着吃得圆滚滚的肚子走出了酒楼。虽然海汉军中伙食也不差,不过油水肯定是不如酒楼里的菜用得足,这一顿也是吃得心满意足,算是完成了他品尝地道江南美食的小小心愿。
时间尚早,潘严决定在城里四处转转,刚才听了这桌商人的议论,他倒是想去看看城中商铺有哪些海汉商品出售。在这次行动之前,他在舟山岛看过海汉向大明出口的主要商品,大致还有些印象。
很快潘严就在沿街店铺中发现了各种产自海汉的商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自然是各种玻璃制品,其中最受民众关注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玻璃镜。相比前几年供货量不足的时候,如今海汉的货源已经能够送抵杭州湾外的舟山定海港,玻璃镜价格也因此已经降到了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程度——当然了,这只是小尺寸玻璃镜的价格,面积较大的玻璃镜价格依然还是居高不下。大部分人购买的都是尺寸比较小、售价较为便宜的化妆镜,也只有那些不差钱的达官贵人,才有财力花几百上千两银子买一面半身玻璃镜。
除此之外,透明的平板玻璃也是颇受有钱人家喜欢使用的建材,将家中书房的窗户纸和明瓦换成更为透亮的玻璃来增加屋内的采光,已经是杭州本地有钱人家的一种新兴风尚。潘严在舟山岛上参观过已经开始试运行的玻璃作坊,对于海汉所掌握的这些稀奇古怪的制造技术也是十分佩服,等当地的玻璃作坊运作起来之后,就可以就近向浙江市场大批供货了。届时玻璃制品的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这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民众成为海汉商品的使用者。
不过潘严并无在浙江置产长住的打算,他知道自己培训结束之后就会回到辽东,前往东江镇效力,所以这些玻璃制品对他而言也就是看看稀奇,并没有多大的消费欲望。
潘严从卖玻璃镜的店铺出来,见隔壁是一间书店,他曾在舟山岛见过海汉自行印刷的书籍,比如《陆军训练纲要》、《航海技能》等等,据说也会印制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典籍出口到大明,当下便决定进到店里看看有没有产自海汉的书籍出售。
这个时代的书店很多都是前店后厂,即制稿、定版、雕刻、制版、印刷、出售都是在店内一条龙完成。而雕版书籍的制作成本在雕工、纸张原料等方面相差不大,利润主要就视印制数量而定了,印得越多自然成本越低,但印多了之后也未必就能迅速售清回收成本。也有少量实力较强的书商会制作铜活字或木活字来印刷书籍,降低制版的人工成本和所需时间,不过这种级别的书商数量极少,一省之地可能也就两三家而已。
这些成本相对更低的书籍除了在自家店铺出售之外,也会批发给其他小书商出售,而对于活字印刷已经玩得非常纯熟的海汉似乎也在从事这个行当,据说目前在浙江的书籍市场上已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潘严进店之后,当下便有伙计过来招呼他。潘严也不想浪费时间去拐弯抹角地打听,而是直接开口问道:“你这店里,可有海汉印的书?”
那伙计居然对此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立刻便应道:“这位老爷是问对地方了,本店今日一早才新到了一批海汉出的书,印刷精美,价格公道,老爷这边请!”
潘严随他的指引来到一排书架面前,见上面所摆放的书籍都是市面上最常见的经史子集,随手抽出一本翻看,果然是熟悉的纸张和字体。与市面上常见的同类书籍相比,纸张更为白皙光滑,字迹也更加清晰,充分体现出了海汉在造纸和印刷技术方面的领先。
书店伙计在旁边介绍,这些海汉书籍的价格比市面上的同类书籍低了足有两成,可以算得上是质优价廉,非常受到读书人的欢迎。
潘严有些好奇地问道:“当初海汉人是自己带着样品来向你们推销吗?”
伙计摇头道:“海汉人怎会做这种耗时耗力之事,是有不少读书人自行登门询问是否有海汉书籍出售,老板觉得有销路,才会想办法去找海汉人进了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