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2章
从香港出发向东航行驶出佛堂门海峡之后,船队便又进入到了一望无垠的大洋中。在这种环境中一天下来都未必能在视野范围内看到几条船,就更别说从外界获取到任何信息了。
李凒不清楚同行护航的几艘海汉战船上是否带有那种可以隔空传递信息的电台,但他觉得就算海汉人在途中得到了新的消息,也未必会向自己主动告知。在听了朴弘业的那一番理论之后,李奈也隐隐觉得海汉人似乎是有意在屏蔽自己的信息来源,隐瞒朝鲜国当下的局势,让自己无从作出正确的判断。
但当下的局势除了依靠海汉,李凒也没有第二种选择,如果国内的乱局仍然未能得到平息,那他很可能还得向海汉借兵平乱。至于海汉是不是愿意帮这个忙,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就未必是决定因素了,否则海汉的态度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么模糊。
根据最近这一年多时间与海汉高层打交道的经验,李凒知道包括海汉执委会在内的这些执政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十分现实,他们更在意海汉本身的利益,而不是像大明那样在乎虚名。除非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否则海汉人很有可能会对朝鲜的内乱作壁上观,等待局势明朗之后再选择一种对其最有利的态度来处理后续的外交问题。
海汉当下这样暧昧的态度有可能会让李凒错失处理国内乱局的最好时机,所以他必须要考虑如何才能让海汉尽快明确立场,帮助自己平息内乱。
要让海汉尽快出手干预国内的乱局,那肯定先得向对方承诺份量足够的好处才行,就如同去年向海汉求援抗清一样,朝鲜也是先答应了筹措作战所需的军费物资,战后允许海汉驻军、通商,共同开发境内资源等等条件,才换来了海汉所率的联军北上支援。
说白了海汉对朝鲜的支持,那也是建立在朝鲜付出一定交换条件的基础之上,并不是海汉发善心的结果。当然如果那时朝鲜没拿出这些条件来换取海汉的军事援助,那或许今时今日也没有李氏统治下的朝鲜国了。而此次朝鲜爆发内乱,要想让海汉再次出手,应该也只能效仿先前的做法,用实际好处来换取军事援助。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好处才能换来海汉的再次出手?
以李凒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海汉最在意的资源似乎有两种,一是矿产,二是人口。这两种资源,朝鲜都可以提供,但官方对此掌握的松紧程度却有极大的不同。
由于朝鲜本身所掌握的矿藏勘探和开采技术都很有限,所以跟海汉联合开发国内的矿产资源其实倒是吃不了什么亏,比如大同江下游沿岸的铁矿开发,全程都是由海汉勘探并指导矿场建设和开采。
而朝鲜在这个项目中只负责出劳动力,却可以收获铁矿的近半收益,并由此解决了上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及几倍于此的人口生计问题,非但说不上吃亏,反而可以说是占便宜的一方——至少在国王李倧的角度是这么理解的。
然而对于人口的外流,朝鲜就卡得比较紧了。朝鲜君臣都明白海汉国的生活环境比本国更好,如果一旦开了这个移民口子,就势必造成人口大量外流,到时候国内劳动力不足,社会生产能力就将随之下降,而征收的赋税也就必然会大幅度降低,长远来看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所以朝鲜对移民这个口子一直卡得比较紧,哪怕海汉多次提出要求,李倧也一直没有松口。
但如果这次的内乱已经影响到了李氏王室对朝鲜的统治,必须要外力介入才能平乱,那李凒认为或许在移民问题上作出一些让步,能够换来海汉的态度转变。
而鉴于目前无法确认国内的局势,李凒认为还得必须尽快进行争取才行,因为一旦有人在国内称王,并且愿意在更多的领域向海汉妥协,那海汉也极有可能因为现实的利益而放弃李倧父子,另行拥立一个新王。如果换个人来统治就能让海汉从朝鲜得到更多的收益,那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驶离香港后不久,李凒便决定在下一次停靠海汉港口进行补给的时候,要设法跟海汉人做进一步的沟通。
但下一站要停靠的澎湖马公港,距离香港超过千里,倒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抵达。就算李凒心急如焚,也只能在船上耐心等待,顺利的话只需三天便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