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强听完陈一鑫的介绍后仍是满面忧色道:“贤婿,若是大量难民进入登州,必定会让本地秩序大乱,这要如何维持才好?只靠本地的海汉军和民团,恐怕应付不了太大的场面。”
陈一鑫应道:“我们接下来会从朝鲜那边调一个加强营到福山县这边,加上本地的武装人员,应该足以应付这样的局面了。相关的工作,前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做,相信各位还没有手生吧?”
海汉在福山县的驻军保持在千人左右,分驻福山铜矿和芝罘岛基地两处,其他地区的治安则是由本地民团和县城的少量明军来维持。调来一个加强营之后,本地的武装人员将达到三千人上下,这样的规模已经足以管理数倍于此的难民了。
而当初海汉在芝罘岛建立据点,随后在本地开展的业务中,吸收移民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经营内容,为此还在马家庄附近修建了规模不小的移民营。当年刘尚初到山东的时候,就是被分配到那个移民营里当宣传干事。
本来随着山东境内的日渐太平,愿意主动追随海汉离开大明的人越来越少,已经不需要移民营来作为临时安置机构了,马家也准备开春后就拆了那个营地,把地皮拿出来建个货场,以应付本地日益增长的贸易量。
但眼下情况却有些事与愿违,如果山东乱了,那么贸易情况必然大受影响,就算建个新货场也只能空着。而几乎已经进入闲置状态的移民营,才是真正需要立刻扩建的设施。
马东强强笑道:“那采购物资、扩建移民营,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都得花不少钱啊……”
陈一鑫听懂他的弦外之音,果断开口接过了话头:“岳父请放心,关于接收难民的事宜,都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国库会拨付专项资金,岳父这边垫付的费用,后期都会由我国报销。别的规矩也和以前一样,会按照人头数目给马家计算报酬。”
马东强听了这话之后脸色稍霁,连忙客气了两句,但也没有要推辞的意思。他与海汉的合作已经有好几年,自然知道经营这移民项目稳赚不赔,还能带给马家许多额外的好处。如果说清军入侵山东将给马家目前的经营项目带来不小的损失,那么协助海汉接收难民,再将其运去海外安置,这其中的收入大概还能冲抵掉一部分损失,状况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小赚。
马东强可不会在乎这种做法是否会有触犯大明律之嫌,这一是有钱赚,二来也可以给那些没有生计的难民一个活命的机会,在他看来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而且只要把这些难民安置妥当,那么就不会因为难民潮而导致更多的次生灾害发生,这对大明来说其实也是好事。
至于今后这些难民的身份是否会变成了海汉人,马东强认为这也是他们难得的福分,起码海汉人无需担心某天被外敌入侵了自己的家乡,不用背井离乡出去逃难。
陈一鑫继续说道:“具体的实施方案,曾晓文和刘尚会提供指导,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也都可以找他们寻求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找我。”
“那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来做准备?”一直安静听着没开口的老儒生姜盛也终于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陈一鑫道:“我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因为我现在也不清楚济南那边的战事进展如何,还有待于情报部门送回消息才能确认。但我想从清军抵达济南的那一刻开始,周边地区的民众应该就已经进入了逃难的状态。各位可以估算一下,从济南到登州,这几百里地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有一些难民抵达登州地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