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4章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1143 字 4个月前

对于各个海外殖民区在国内这种近乎“挖墙脚”的招募行为,执委会却并不会反感,不仅默许了这样的做法,甚至还会趁此机会向各个殖民区委派一些基层官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海汉执委会对于海外殖民区的统治只能通过各种政令军令的传达来实现,各个殖民区在政治、经贸、军事等方面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限。加之有能力且有意愿在海外殖民区担任高级官员的穿越者本就为数不多,所以上任之后除非主动提出要求,一般都不会再进行更换,大部分殖民区的主官就任以来就没有再挪过坑了。

这样固然能让殖民区的各种施政方针具有连续性,有利于当地的建设开发,但所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一个殖民区的军政大权长期集中在那么一两个人的手上,时间一长难免会让执委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弱,所以必须得使用一些手段和办法,来保证这些海外殖民区对国家的忠诚度不会出现问题。

控制殖民区的物资供应,特别是武器弹药的供应,是执委会使用多年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不过后来因为考虑到一部分距离较远的海外殖民区补给不便,而且客观上有备战的需要,还是逐步放宽了限制。比如国防部下放了标准制式战舰的制造工艺,让各个殖民区的造船厂也具备了自行建造作战船只的能力。

当然了,部分性能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其制造工艺仍然是高级机密,并且只能在田独工业区和三亚造船厂进行生产,以此来保证海汉本土相对海外殖民区依然保有绝对的军事优势。

除了军备领域之外,人事任用当然也是执委会控制海外殖民区的有效手段之一。虽然殖民区的高级主官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但一个殖民大区各个部门和层级的公务人员往往数以百计,其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只能通过国内委派的方式来解决。

而海外殖民区通过自主招募的形式,也能从国内获取一定数量的人才。但不论是委派还是自行招募,这些人的根子基本上都在以海南岛和福广为中心的地区,可靠程度肯定是要比各殖民区自行从当地招募的人员高得多,其中也不乏有情报内务部门安插到殖民区的眼线。

不过真正会让执委会忌惮的用人方式,其实是坐镇各个殖民区的高官会在当地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和子弟,然后逐渐将这些殖民区经营成了私人领地,将驻军变成了私人武装,形成事实上的地方割据。

穿越者们都在慢慢老去,这些在海外治理殖民区的地方大员想将手中的权势传承给后人,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但执委会肯定不能放任这样的情况发生,否则顶多一两代人,这个国家便又将会回到封建社会,甚至会导致国家出现四分五裂的状况。

所以执委会对于这样情况也早有防范措施,那就是规定各个海外殖民区的军政主官职务都不能世袭,即便想培养儿女今后想走仕途,也必须去异地当差,以免在地方上出现家天下的局面。

虽然各殖民区的地方大员不见得赞同这样的规定,但他们也知道如果不制定这样的制度,恐怕还没等穿越者全部过世,这国家就会开始出乱子,所以即便心有不满,但还是会遵守这样的规定。

当然以这些高官所拥有的权势财富,要想为儿女谋一个好的前程其实也不难。这些自小就接受良好教育的穿二代大多在学识方面远超常人,而且能得到上一代人脉的助力,今后仍会有极大的概率接掌父辈留下的权力,只不过要换个地方而已。

截止目前,穿越者后代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父辈,记录在案的穿二代就有一千四百余人,还有两百多三代子弟,算得上是人丁兴旺。而未来治理这个国家的接班人,基本上也会出自这个范围。

这些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子弟要在成年之后寻一个官方的差事,自然不必像普通人那样通过层层选拔。不管是选择文武哪一条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只需通过父辈的安排,便能在国内或者其他叔伯长辈统治的海外殖民区谋得一个不错的职位。

像田叶友那样亲自跑到南海去跟罗杰打招呼给儿子铺路的情形,其实已经算是特例,因为田叶友本身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能用来跟其他人作交换的资源也就只有他的专业技能,必须得亲临现场才能发挥出作用。而其他手握大权的高官要做同样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同在三亚的可以私下约出来见面商谈,若是与海外高官联系,也只需一封亲笔书信,甚至一纸电文,便能将子女的出路安排妥当。

今年的国庆日,便有不少二代子弟从海外赶回三亚,趁着各个部门放假的时间,多去拜见几位已经联络好的叔伯长辈,以敲定自己的前程。

至于哪些地方是好去处,其实不用到处打听,只消多买几份报纸看一看上边各个地区的人才招募信息,便大致能够了解了。

当然了,也有很多子弟的目标并非海外殖民区,而是看准了位于三亚的国家部门。这些衙门虽然门槛要高得多,但如果能够在其中谋得职位,今后的发展前景也会十分可观。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是打算在若干年之后进入执委会,成为执掌国家大权的那有限的几位大人物,在三亚任职的确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除了这些年轻的穿越者子弟之外,赶在这个时候来到三亚的还有另一批人,便是回京述职的外地官员。而这其中,又尤以近几年才被海汉吞并的福广两地官员为多。

由于海汉自身培训官员的规模有限,无法向福广两地委派足够多的人员接任地方官职,所以当地有大量原本效力大明的基层官员得到留用,其中甚至不乏州府一级的官员。而海汉对于官员的能力要求不同于大明,仅仅只会写奏折可不行,县级以上的官员都必须分批到三亚述职才行。

每年安排两到三批官员回京述职,几年下来执委会也就能对这些地方官员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其中一些混吃等死,甚至是心怀不满的人员,就可以该换的换,该淘汰的进行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