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城的攻防战已经落下帷幕,战火熄灭后的战场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味。阳光透过破损的城墙缝隙,洒在血迹斑斑的石板上,映照出一片阴沉的氛围。
从一开始,这场注定结局的战争就背负着不公平的压力。辰军的人数稀少,个个面容疲惫,而太平军则呈现出庞大的气势。他们的单兵素质和组织程度远超辰军,士气高昂且后勤充足。
起初,新军在禁卫军老兵们的带领下,勉力展开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反击。他们的身姿矫健,宛如猛虎出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禁卫军老兵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新兵们已经无法支撑战局。
最终,辰军士气被彻底击垮,他们不再能坚守阵地,纷纷转身逃离战场。太平军乘胜追击,扩大着他们的胜果,同时也俘虏了一大批辰军战俘。
其实,战争爆发之前,驻守广中城的辰军士兵还有机会逃跑。然而,禁卫军老将官们以有退敌之法的辞令,让他们留下来面对敌军。可是,当战火燃起,辰军陷入劣势,即便有人想逃,却已经来不及了。
这些禁卫军的军官士兵们选择与新兵并肩作战,甘愿为此献出生命,只为了阻挡太平军一时。万康皇帝封永昌,还得感谢一下那位早就为了大辰尽忠而死的忠武大将军杨海荣。
毕竟这一批做决策的禁卫军军官士兵们之前基本上都是在杨海荣大将军手底下培养出来的。忠武大将军杨海荣功不可没,他早已以大辰国的利益为己任,为国家忠诚而死。这批做决策的禁卫军军官士兵们,虽然不如杨海荣大将军那般绝对,但他们大多数都以皇帝的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私欲。
如果换成其他部队,恐怕不会有这么多人选择坚守广中城。这些禁卫军军官士兵们的忠诚与坚毅,让他们愿意为了大辰皇帝誓死效忠。
那其实禁卫军们也不是看不明白自己的下场,只不过比起生命,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忠君。他们深知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们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扞卫大辰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
然而,这个选择也不仅仅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同时也牵连到了大辰新军士兵们。毕竟,双方都在广中城驻守,都在这个地方防守。禁卫军的坚守被太平军攻击,导致了辰军的溃败。
这一切都是在禁卫军们的决策下发生的。他们的忠诚和坚毅虽然令人敬佩,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选择对于大辰新军士兵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坑。他们并没有选择死战不退,却被卷入其中,面临着战败的命运。
或许,禁卫军们在做出决策时故意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是想以自己的忠诚换取国家的利益。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选择,大辰新军士兵们承受了更多的伤亡和苦难。
..........................................................................................
李琦迈着坚定的步伐,穿过一片废墟,进入了广中城。城墙上的痕迹向他诉说着战火的摧残,每一道裂痕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他的目光扫过墙上的损伤,便不再多看,继续前进。
在他的注视下,一队队衰败的辰军俘虏被押走,他们身上的伤痕和疲惫都昭示着他们曾经的战斗。李琦默默地为这些人默哀一下,他们或许是为国家和家人而战,却最终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李琦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行为和心情好似有点割裂。在心理上他很同情,甚至是怜悯这些士兵。
因为大辰朝跟他打到现在来,当兵的,肯定不全是那些想混口饭吃的人,应该有不少也是被拉了壮丁,没办法才来打仗。对于这些人,他的内心还是有些不太忍心把他们斩杀殆尽。
但是另一方面,李琦每次调兵打仗的时候都没有特意要求留俘虏。反而是赶时间的时候,一般来讲都是要求全数消灭对方的,部队只有在余暇的时候,才会在战场上把那些侥幸没死的敌军抓起来当俘虏。
广中城曾经驻扎着四千人的大辰新军和四千五百人的大辰禁卫军,但现在只剩下两千人的大辰新军和一千五百人的大辰禁卫军被俘虏,其他的士兵都在战斗中被太平军斩杀。
李琦转向身边的一名侍奉的骑兵,语气坚定地说道:“去传达我的命令,这些辰军俘虏,无论是新军还是禁卫军,都要严加看管,但不能随意杀害。只有那些明显反抗的人,才能当场格杀。去吧。”他的声音中没有什么感情,就像在念无聊的稿子一样。
骑兵听到李琦的命令,微微行了一礼,然后转身离去,传达军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