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商议应对刘昊嘉的时候,其中就有一条混淆视听的计划。那就是有目的性的删减计划的一部分,增加一部分,人为的在大明的士绅和百姓当中造成恐慌!可是他们这几天正闭门商议对策,完全没顾及到市面上的信息,所以等他们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
现在刘昊嘉已经将他所有的计划彻底公开了,每一个拿到奏本和计划表的人都会详细的相互对照,仔细研究。可是你研究的结果却让他们痛并快乐着!
因为在刘昊嘉的整个计划当中,始终贯穿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让人在失去某些利益的同时,也会得到一些利益。
比如说在官场上反对声最大的权力细化上就能体现出来这一点。权力细化看似限制死了各个官员们上下其手的可能,让他们有了损失。但同时细分之后也要增加不少官位出来。
这就给了那些一直没机会选官的士子们一个成为官员的机会!那么这部分士子肯定是会支持这个变化的。这就变相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力量。更不要提还有大幅增加官员俸禄之类的条件。这就拉拢了一批清水衙门的官员。
再说胥吏可以做官这个计划,这等于打碎了那些吏员头上的天花板,让他们有了升迁的机会。说句实话,很多吏员早就看自己的上官不顺眼了!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什么都不会,却堂而皇之的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这让谁心里都不舒服!这样的人都能做官,凭什么我做不得!
如今刘昊嘉一旦给他们开了这个口子,广大的吏员们必定是欢呼雀跃,大力支持!要知道吏员的数量可是官员的十几倍!
这时候他们的上级官员就坐蜡了!你支持吧,那么这些吏员当官之后就会分薄自己的权利,甚至把自己挤出官场去!那你要不支持吧,手下的吏员说不得就会偷偷摸摸的给你使绊子,你的考评就彻底完蛋了!
尤其是在锦衣卫要严格执行考成法的时候,若是某些吏员铤而走险,干脆举报你一下的话,那就等于把自己的脑袋送进了刀口下!要知道,无论官员做什么坏事、错事和隐秘事,绝对瞒不过下属的吏员!因为没他们事情就做不成!
所以刘昊嘉就是用大量的底层支持者来削弱上层的反对力量。但是现在这一切也只是在他的计划当中,至于真正能够执行下去的时候是什么情况还,得看具体的反馈再做调整。
不过他实际上已经知道反对的人中,官员和士绅必定是大多数!因为在他整个计划当中受损最大的就是两类人:官员和士绅!因为他们掌握了大明最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当中包括土地,人口,工坊,矿山等物质资源,更掌握了知识,舆论等精神上的资源。
事实上就像他猜测的那样,各地的官员和士绅们拿到奏本和计划表后仔细研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自己确实能得到一些好处,但失去的更多!
不说别的,单说在工商矿税上他们就损失惨重!以前这些官员和士绅借着自己的身份,在做生意和挖矿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缴纳任何赋税,挣多少钱都是自己的!如今白白的要分给一大块儿给朝廷,那怎么能行!
更可怕的是在刘昊嘉的计划当中,还有两件他们绝对不会容忍的事,那就是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和摊丁入亩。
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其中纳粮的意思是官绅也必须缴纳赋税,说白了就是废除官绅的免税特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脑袋削个尖要考取功名,是因为考取了功名就成了官绅,官绅可以享受免徭役赋税制度。就是说,在封建社会这些真正有钱的官绅不负担国家财政,全由穷苦百姓承担,从而使税收有限,国库空虚。这正是康熙执政四十多年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出台此政策改善税收结构,让官绅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实际上断了官绅的财路,因为在那时不但官绅不用当差纳粮,包括他们的老婆孩子、家奴侍女也不用,甚至挂靠在他家的土地也不用缴税。
就是说即使不是官绅,只要把土地甚至自己挂靠在官绅名下,也不用当差纳粮了。当然,这不是白挂的,需要向官绅缴纳一笔费用,虽然费用远低于朝廷税收,但却肥了官绅,只挂个名就让官绅赚得盆满钵满,而且是官绅与平民“互利双赢”,从而富官绅穷皇帝!
而这样的局面在愈演愈烈,以至于让大明朝廷一贫如洗,没钱治河、没钱赈灾、没钱打仗。
至于当差其实就是徭役。本来朝廷规定所有人都要服徭役的,但是在实际中九出现了问题。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人当官了,但是他的家乡官府查到他该服徭役了,他总不能丢下自己的官位去回家乡干活。
所以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就给官员免除了部分徭役的特权。但是聪明的大明官员和士绅们很快就利用各种手段将这个口子扩大化。最后就变成了读书人以上都要免除徭役!所以刘昊嘉的意思就是你免除徭役可以,就只能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来!其他人想免除徭役就得交免役钱!
其实交免役钱实际上对士绅的损失不大,无所谓就是交几两银子的事儿。但是这是银子的问题吗?不是!是面子和权利的问题!
士绅凭什么和普通百姓拉开等级,就是因为他们有身份,能够想方设法让自己免税免役。如今他们也要承担徭役了,那不和泥腿子一样了吗?而且花银子交免役钱虽然钱不多,但蚊子大小也是一块肉啊!聚少成多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坚决不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