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又要出战了

……

“预备射击!”

离开火炮厂后,温越又来到了炮兵训练场。

看见温越亲自到场检阅,王钩显得格外振奋。

他威风凛凛传下命令,让所有火炮瞄准远处设置的目标。

在王钩面前排列的是二十门红夷大炮。

包括六门六磅红衣大炮和十四门三磅红衣大炮。

而随着新铸成的四门三磅红衣大炮加入队伍,王钩的千总炮兵队,就拥有红衣大炮二十四门。

这些火炮整齐划一地排列开来,它们巨大的炮口不断调整方向。

而在观测手面前,摆放着一架光鲜亮丽的炮镜。

没有,就是炮镜。

数月之前,青牙军中已经开始配备炮镜和千里镜。

这两种工具都需要用到透明无色镜片。

尽管此时的无色玻璃价格昂贵,但它并非稀奇物品。

在北京城,朝廷就有专门的玻璃工厂。

然而,这个时代生产的无色玻璃难免会有一些气泡。

尽管温越也知道该如何消除气泡。

而眼下手头上缺乏相应的工匠,也缺少生产玻璃的兴趣。

玻璃这种东西,放在盛世或许能卖个高价格。

可在乱世,根本换不了多少米粮。

青牙军中,制造炮镜和千里镜的镜片,是用水晶作为玻璃的替代品。

在明末的士绅阶层中,水晶是一种相对常见的东西。

江苏东海出产的天然无色水晶,可以在大明许多城市购得。

关键的不是原料本身。

问题在于镜片的设计和加工过程中所需的精湛工艺和光学知识,这在当时的明朝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

好在,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才虽然稀缺,但也并非完全不存在。

他们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而当情报司前往江南搜集相关农书的时候,也发现了几位擅长此项技艺的人才。

在经过不惜重金邀请后,这些人已经来到了山海关,为温越效力。

和周洛祥一样,在受到专利制度的诱惑后。

这些人也带来了一些徒弟,成功制造出一批炮镜和千里镜。

眼下,温越手持一根千里镜,正在朝发射的火炮处观看。

他手上的千里镜,是金色的外表,制作精细,可以根据需要,伸缩调节观测距离。

由于首批产出的千里镜数量有限。

青牙军中仅有温越和祖柏、赵率教几人配备了。

其他人现在也只还有羡慕的份。

但预计在未来几年里。

每个军官都将可以获得自己的千里镜。

王钩也在使用千里镜进行观察。

有着大量的实弹射击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射表,再加上炮镜。

观测手在不断地提供准确的瞄准参数,火炮手们则训练有素,快速地调整火炮。

温越透过千里镜向前望去。

听着观测手报出的一连串复杂的专业术语,都是他不太熟悉术语。

因为他所学习的是西方数学,与化学传统数学是两个方面,有着显著差异。

不过温越并没有去强求麾下的火炮手们改变。

毕竟去重构一套全新的数学体系,难度太大,尤其是两者在运算符号上的巨大差异,并非简单替换几个数字就能解决。

再者,西方的数学就现在而言,并不比华夏传统的数学厉害到哪去。

如果现在使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账目记录。

为了避免篡改,还需要再用大写汉字数字记录一次,这样反而增加了工作的复杂度。

阿拉伯数字在某些计算方面的效率,也不如中国的珠算。

基于此,温越觉得没有必要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突然硬改数学体系,既不符合现实情况,也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

“调整完毕,调整完毕……”

各个炮位前的伍长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如同交响乐的序曲,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猛烈炮火。

青牙军的火炮千总编制严谨,每十人组成一个伍,共同负责一门火炮的操作。

这个队伍中,观测手负责测量目标距离,瞄准手精确调整炮口方向,几名装填手和弹药手则快速地将火药和炮弹送入炮膛,而驭手则控制着马拉火炮的行进。

伍长则是整个队伍的指挥者,负责指挥和协调。

在每一伍中,配备了一门马拉火炮和一辆弹药马车,以确保在战场上能够迅速移动和补充弹药。

五伍组成一甲,四甲构成一个把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