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诡异的明军

在大战当前,任何对大将的处罚都可能影响军心。

经过一番安抚,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而除了这番小插曲,此次盛宴上,牛苛与汤通两人风光无限。

不仅受到洪承畴等众官员的高度赞扬,连温越也亲自举杯相敬。

不管过往有何芥蒂,至少今日,牛苛与汤通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此后,帐内气氛热烈。

宴席间,众人商讨次日军务,初步计划已然成形。

次日,曹变蛟、牛苛、汤通只需摆出渡河的姿态,吸引敌军注意。

关键在于,当温越等其余主力向西推进时,能否将建虏主力引至女儿河畔。

若不能,曹变蛟等人断不敢轻易越过小凌河。

地形因素也显而易见,从石门山到小凌河,因地形狭窄,开阔地带稀少。

明军无法展开大规模攻势,只能分批数千人缓慢过河,这无异于添油战术。

而清军,则能一次性在锦州城东、城北部署数倍乃至十数倍于明军的兵力。

这正是温越不主张主力从此处进攻的原因。

再多的兵力,在此地也难以施展。

每次交战,清军都能采取以多胜少的策略。

明军战斗力本就弱于清军,若再陷入以少敌多的境地,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温越也有分析,清军首领不敢承受明军主力渡过女儿河的威胁。

这对锦州南、长泾堡、苗柏堡的驻军构成了巨大威胁。

皇太极非等闲之辈,必然能洞悉此点,定会集结重兵进行拦截,双方将在女儿河两岸展开激战。

趁此良机,曹变蛟等人将渡过小凌河。

尽管锦州城已被重重围困,但城内若能把握时机,率军出城迎战,与城外大军形成前后夹击,得胜也不是不可能。

此战关键在于,时间紧迫。

明军主力西进时,清军虽会短暂困惑。

但很快会调集重兵快速支援,想要顺利过河,并非易事。

当然,对明军而言,是否过女儿河并不重要。

只要能吸引清军主力,解锦州之围,即为胜利。

商议完毕。

帐内气氛凝重。

明日一战,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演变成双方的决战。

对面是凶悍的建虏,数十万兵马厮杀,生死难料,祸福仅在瞬息之间。

无论是大将还是小兵,都可能瞬间战死,柏恩光的遭遇便是前车之鉴。

洪承畴极力鼓舞士气。

而王恩宠则以严肃的口吻告诫,明日之战,若有谁胆怯退缩,不尽心为国效力。

他定将如实上书,予以弹劾。

……

夕阳西沉,夜色缓缓织上大地,四周的景致在暮色中渐渐隐去。

唯独北面石门山、西面黄土岭和南面马娘宫等地,依旧在视线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此刻,它们已被连绵的军营和猎猎飘扬的大纛旗所替代,仿佛一片由战旗和帐篷组成的海洋。

营地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开始闪烁,其中不乏随军的民夫们,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工作,打造着战争所需的器械。

明日的战斗,无论是曹变蛟和牛苛在小凌河的行动,还是温越等人在女儿河的渡河,都离不开大量木排和浮桥的支持。

为了确保顺利,监军王恩宠还特意调集了渔船,沿着小凌河北上,随时准备为前线部队搭建浮桥,以应对不时之需。

大明虽已疲惫,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前线物资依旧源源不断。

为了防止清军偷袭,所有渔船都沿着小凌河西岸和北岸行驶,确保安全。

汤通军则沿河谷扎营,各巡逻队,密布岸边,以防不测。

牛苛军在石门山安营扎寨,同样挖壕沟,严阵以待,防止清军的突然袭击。

战旗飘扬,营帐连绵,马嘶人喊,整个战场弥漫着金戈铁马的氛围。

在黄土岭下,温越策马而立,静观石门山的北面。

他沉稳如山,静待风暴来临。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

崇祯三年的八月初七,晨曦微露。

明清两军的营地已是一片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