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便能真的让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矣了。
但是,刘禅明白,现在是办不到的,因为当下的教育环境人才储备根本不具备施行这样制度的条件。
目前能够办到,让天下有出仕意愿的学子,从各个地方自主来到长安,报名参加科举。
这个基础上搞一搞初试、面试,遵照一下优中选优,便已经是将进士选出来了。
再多些条件,恐怕就没有足够的人才补充进来了。
首先是朝廷没有那么多资源,郡学基本上已经有了框架,一些县里的学校也在施工之中。
但是因为科举没有常态化,吸引力不够,基本上能吸引的都是落魄士族、寒门子弟、庶民青少年。
资源不够也就导致现实中没有那么多考生需要过度筛选。
当然,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士人的变多,内卷起来之后,科举取士的规则自然会越来越难。
当然,一些细节制度,诸如糊名制度,监考制度,考试作弊惩罚制度,这些都得到了更细致明确的规定。
因为纸张的出现与推广,社会上对于书法的追求日益兴盛,个人笔迹已经出现了追捧名家的社会现象。
当然,大部分人的笔迹还是没什么辨识度的。
当下科举官员和士人的联系并不密切,至少这一次科举中,誊抄制度可有可无。
不过为了让大家脱敏,让其之后形成专门的制度。
所以刘禅专门组织了一批宦官、内侍负责誊抄经学考试、策论考试的考卷。
像数学、地理之类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笔迹对分数影响不大。
但这两种考试就类似于语文,千人千面,打分比较唯心,因此誊抄也可促进其公平性。
等大家对这样的操作熟悉之后,之后的科举考试,便可顺理成章的将誊抄制度全面落实了。
此外,还有考取之后的实习制度,这一次刘禅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毕竟很少有人天生就会做官,刘禅认为新晋进士直接授官,其实是朝廷的懒政怠政。
一方面是对百姓不负责任,让一群政务方面的新兵蛋子去治理他们。
另一方面是对这些进士的不负责任,给没有经验的他们以权力,这是纵容他们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