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幅画是定制作品,但姜哲想在这画中寻找一种美的平衡,即造型的生动兼具色彩的美感。延续古典美的追求,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一些要素,还要考虑客户的心理诉求。
当真正深入作画,姜哲渐渐忘了定制的束缚,大胆的把系统给予的多种技巧进行融合。
他把安格尔和丢勒的造型技巧,与巴洛克风格的戏剧性结合,努力丰富画面物像。
三天后,一张详细的素描稿完成,系统给出了精品的评价。即便是将其是为独立作品,也可以。
今天恰好是周六,姜哲听说汪真回到滨海,就把她邀请到了家中。系统给出了评价,这还不够。因为是定制画,他没有邀请其他画家或者老师来帮自己评价。
汪真带着她的业务经理,来到了姜哲的别墅。
两个人看到画面,立刻被素描稿的效果震撼。
画廊的业务经理带着眼镜,只感觉镜片儿上的倒影,算是这幅素描稿。
他们知道米勒的要求,所以对于意大利画家提埃波罗的《雅辛托斯之死》,刚刚过了解。
很多画家描绘过这个不算新奇的题材,其中有不少比较知名的作品。但是,到了姜哲的素描稿中,这幅画既有戏剧性,也有普通人生活的真实。
汪真看到,画中的阿波罗,用最迅捷的姿势,扶起雅辛托斯,配合特殊的光线效果,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尽管这还只是一副素描稿。画面里的每个人物,包括配角,都勾画得入木三分。
人们的脸上有诧异,恐惧,疑惑和同情等各种复杂的表情。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
汪真甚至发现,一些配角的相貌似乎有些眼熟。
仔细分辨了一下,其中一个人的项目很像在米国认识的杰克。继续分辨,又发现了几个熟悉的人,例如米勒的管家。
这些人,都是他们在米国认识的一些。有些人接触的次数不多,话都没说过几句。
她惊讶的看向姜哲:“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人的相貌?我记得,你在纽约画草稿的时候,没画这些人?”
姜哲笑而不语,明白汪真看出了自己在创作中用的手法。
之所以选择用真实存在的人,当做配角儿,并不是为了讽刺或者暗示什么,而是为了真实和生动。
如果使用虚构的形象,必然会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进而出现程式化。用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作为参照,能画出千人千面,才能称得上生动。
他没有解释,而是说道:“你看这幅画的时候,有没有第一眼就被吸引的感觉?”
“有。”汪真说道:“第一印象好,而且似乎越看越有韵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