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真正的英雄主义

在美国新闻界,有人将《纽约客》称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在几乎每一个美国知识分子或中产家庭的书架上,一定有一本《纽约客》。

林朝阳刚到美国就接受了《纽约客》的采访,当然与兰登书屋脱不开关系。

现在这两家公司是一个老板,都隶属于纽豪斯新闻集团。

兰登书屋是80年被萨缪尔·纽豪斯收购的,《纽约客》则是在1985年被收购的。

跟接手兰登书屋时差不多,萨缪尔·纽豪斯在接手《纽约客》后拿下了原主编威廉·肖恩,直接引发了《纽约客》作者群的抗议。

但文化人造反通常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纽约客》作者群的抗议被纽豪斯轻而易举的化解,没有带来任何改变。

《纽约客》对林朝阳的采访是以问答的形式刊出的,标题叫《用文字书写时代》。

文章的导言是这样写的:

1991年5月9日,平常的工作日,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图书馆比平时早开了半个小时。

一大早,便有不少学生聚在图书馆门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学校文学社团的学生,也有一些外来的文学爱好者。

他们看起来很兴奋,热情洋溢,在图书馆开馆之后他们走进了图书馆,由展示海报和图书所组成的道路一直通往社区活动室,让气氛变得庄重而肃穆。

今天在这里有一场特殊的活动——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

这个已经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文学奖项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诺贝尔文学奖视作自己挑战的目标。

值得欣喜的是,在多年的评奖过程中,它的获奖者和提名者中确实有许多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成功。

今天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将迎来它的第十一位获奖者,一位中国作家——林朝阳。

他很年轻,看起来比大学生们更加精力充沛。

在颁奖后,他被热心读者们团团围住。如此受欢迎的场景令人很意外,这可是一位来自万里之外的中国作家。

他谦和的回应着读者们的需求,“这是我和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林朝阳如此说。

事实上确实如此,来参加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是他第一次踏足美国。

不管是对于这些读者,还是对他而言,这样的见面都是珍贵的。

他说:“要珍惜每一次见面。”

导言结束后是采访的正文,林朝阳没有看下去,那些问题和回答他现在还记得,实在没有看的必要。

“这篇稿子最后对你的评价可不低!”芦安·瓦尔特翻着杂志说。

然后他问林朝阳,“今天打算去哪儿转转?或者我带你去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采采风?”

兰登书屋为林朝阳筹办的活动在两天之后,这两天都是自由时间。

“去趟图书馆吧。”林朝阳说。

听到这话,芦安·瓦尔特知道林朝阳必定是要为新书做准备了,他兴致勃勃的拉着林朝阳上车直奔纽约公共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林朝阳一头扎进了期刊室。

“林,需要我帮忙吗?”芦安·瓦尔特问。

“不用,你忙你的就好了。”

芦安·瓦尔特见林朝阳埋首于一堆旧报纸、杂志之中,也乐得轻松自在。

如此一日轻松度过,第二日又是如此,芦安·瓦尔特感觉有些无聊了,跑回了公司去上班。

隔天上午,林朝阳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今天他将会在哥大的洛氏纪念图书馆进行一场演讲。

演讲活动是兰登书屋和哥大东亚提前沟通好的,林朝阳到校后先是见到了东亚系系主任汉斯·别林斯顿。

汉斯·别林斯顿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史和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专家,他对林朝阳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亲自带领着林朝阳和芦安·瓦尔特来到了洛氏纪念图书馆。

洛氏纪念图书馆是哥大校园内众多图书馆中规模比较大的图书馆,因为位于哥大校园中心,所以哥大经常会在这里举办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

在洛氏纪念图书馆前方,一尊名为“母校”的女神立在那里,女神雕像身穿学袍,头戴桂冠,坐在王座上,目视前方。

它的扶手前有两盏明灯,象征着智慧和信条。

在女神雕像身后,就是洛氏纪念图书馆的阶梯,拾阶而上,十根高大的罗马柱雄伟壮观,它的圆形穹顶也是哥大校园的标志之一。

步入图书馆,来到活动厅。

林朝阳有些讶异,前几天在俄克拉荷马大学,还可以说是学生们因为有颁奖而捧场,今天的场面着实令他感到意外了。

只见偌大的活动厅内此时已经人满为患,连过道上也站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知道为何而来的紧张气氛。

“这场活动从你踏上来美国的飞机,我们就在跟哥大预热了。

你不知道,你的《梵高之死》在哥大的学生群体当中相当受欢迎。”

林朝阳听着芦安·瓦尔特的话有些好奇,“为什么?”

芦安·瓦尔特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每个无所事事的大学生都做过当艺术家的梦。”

好毒舌!

让大学生们听到怕不是要打死你!

“你别小瞧你的影响力,之前你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就在美国见了不少报纸。

这回领奖,《纽约时报》《纽约客》都有报道,要说在普通读者当中,可能没什么。

但在高校里,学生们最愿意追你这种‘不太大众的明星’!”

芦安·瓦尔特的说法可以说精准的剖析了大学生们的心态,追求的就是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像林朝阳这样在美国有些名气的外国作家,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审美追求。

所以当他走到演讲台前,如同火星落在了稻草堆上,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弄的林朝阳都有些发懵。

这反应未免也太夸张了吧?感觉今天不讲点干货都对不起这些学生们的反应。

活动厅占地广大,尽管是白天,也必须要依靠灯光才能提供充足的光线。

在灯光下,林朝阳看到了一双双眼睛如夜空中的星星,明亮而充满期待,让他忍不住想起以前在燕大演讲时,那时似乎也是这样。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哥伦比亚这座顶尖学府和诸位进行交流,虽然我的演讲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预感到这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就在昨天,我还在苦恼今天的演讲应该讲些什么内容。”

林朝阳上来先卖了个关子,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

“那天我跟编辑在第七街的麦克索利酒吧喝酒,偶然间碰见了罗伯特·劳森伯格。他,你们知道吗?”林朝阳问。

底下不少学生点头。

林朝阳玩笑着说道:“看来他的知名度在美国不太行,才这么些人知道。在我们中国,我如果问大学生的话,十个里有九个都知道。”

现场发出一阵哄笑声,气氛轻松起来。

“那天我们聊的很好,他说它很喜欢我的《梵高之死》,就跟你们一样。”

下面又有人露出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