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白同徐观一样,都是惜才之人,在看过秦昭的文章后,便将其呈给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博士孟肃。
恰好当年孟肃是那次入学考试的主考人,在孙白的极力推荐下,看了看秦昭的文章。
孟肃见秦昭的文章虽有瑕疵,但能看出是可造之材,后又了解到,秦昭出自民间颇有声望的“秦侠商”秦家,便给了秦昭一个考试名额。
当然,秦昭也很争气,把握住了机会,顺利进入国子监求学。
在国子监系统的学习下,秦昭进步更是飞快,短短两年,就升到了甲班,并稳居甲班前列,月考从未掉出过前三名。
秦大人当初没有反对秦昭入国子监,也是想着以后家里能多个文化人,也是极好的。
下一代也能由自家人来教导。
当时,秦大人是没敢奢望,秦家还有机会能够重返朝堂的。
只是如今,悦姐儿解了秦家的诅咒。
昭儿也该走最适合他的路了。
老太师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往年的秋闱主考官都是由翰林院学士担任。”
“今年老翰林于年初退下了,新上任的翰林院学士杜松清,为人清正,学识渊博,且在地方就任过,注重实干。”
“臣以为可任其做主考官,一定能为朝廷选出更有实干才能的人才。派往各地的考官人选,则可在各部进行挑选。”
话音刚落,丞相司徒南也出声附和:“陛下,臣以为老太师所荐人选合适。”
“臣亦附议。”
“臣亦附议。”
众多朝臣都出列表示赞同。
晋元帝敛眉沉思,杜松清此人的确才学过人,且年纪不大,是晋康33年的新科状元,二十二岁入朝堂,在翰林院待满五年,主动请缨外放到地方做官。
外放期间,杜松清跟着百姓下过田、种过地,还发掘了当地的一种特产,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百姓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可以说,为官数载,杜松清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近些年才调回翰林院,主修年史的编撰。
今年年初老翰林退位,极力向晋元帝举荐了杜松清,说他文学造诣极高,且有丰富的基层丰富。
在年史的编撰过程中,他曾几次发现地方呈交的材料存在造假,进而牵扯出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