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科举维新

南明义军 随笔道人 1170 字 1个月前

对杨恩的建议,孟浚则推脱道:“太子过于年幼,再过两年也不迟!”

如今太子孟承昭已经四岁了,对太子的教育问题,朝中许多大臣都蠢蠢欲动,太子,国之储君,谁当了太子的老师,那么将来就是帝师了。

因此,对皇帝说太子还太过年幼的说辞,很多大臣并不买账,许多大臣不时上书,或毛遂自荐,或举荐德高望重之臣。

甚至连钱谦益,都认为自己有机会,竟然厚着脸皮,请了一个给事中,托其上书,自荐为太子老师。

孟浚收到这名给事中的奏疏后,那真的是惊呆了,这种蠢材竟然能当新朝的大臣,这次孟浚没把他流放到海南去,而是直接下旨,将其罢官,永不录用。

而孟浚对皇子的教育问题,有别于一众文臣,他不想让皇子继续重复传统的教育制度。

孟浚也不想让一个小孩子每天面对几个老学究,一天到晚学那些儒家经典,孟浚在闲暇之余,也看了不少儒家经典,比如《尚书》,《周礼》,《左传》,《论语》《孟子》等一系列书籍。

这些经典,自然都是很好,但孟浚认为,儒学可以学,但如果是身为一个帝王,那么仅仅靠儒家之学,已经不足以应对即将发生改变的世界。

因此,孟浚决定,在京师中,再次创立一座学堂,也就是当初在金陵创办学堂的翻版,届时,太子,皇子,勋贵,大臣之子,甚至平民百姓之子皆可入学。

孟浚虽有心革新教育,但是一方面当时的主要重心放在军事和政治上,对教育,没有孟浚的强力推动,传统的儒学,根本没有动力和欲望进行教育变革。

而孟浚当初在金陵时,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到现在,第一批的学生也即将毕业,孟浚知道,想要让新式教育真正落地,那么就一定需要给这些经过新式教育的学生,一个上升的通道。

只有让新学有了出路,那才会继续存在下去,而不是人在制在,人亡制消,而最有效果的,那就是可以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