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一众勋贵纷纷指责刘勋春,骂其胡言乱语,李为泰虽然反对,但是却是站在军粮补给上面,而刘勋春开口就是春秋笔法,什么远隔万里。
而赞同用兵的,皆是一众勋贵,这些武夫打了这么多年仗了,天下太平后,清闲的日子,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挺快乐的,只是时间越久,这些武人的骨子里,竟还有些渴望在战场上摧城拔寨的快感。
这时,柏永馥站了出来,慷慨陈词道:“陛下,臣以为应当机立断,出兵为宜,准噶尔狼子野心,其势坐大,日后必为我朝心腹大患,如今不趁其羽翼未丰之时加以遏制,难道要等准噶尔之马蹄踏入关中后,才出兵吗?”
第一日的朝议,无疾而终,反对出兵,和支持出兵的,都说服不了对方,不过,孟浚对这个结果早已预料,他将这件事放在朝会上提,便是想要让群臣先有个心理准备。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孟浚则是轮流召见各部重臣,私下商议用兵西域的可行性,群臣反对用兵,无非是因为西域太远了,而且随着丝绸之路的衰弱,攻占西域似乎已经变的不再划算了,以及用兵西域,所耗费的钱粮,太大了。
对此,孟浚则一一说服各部重臣,表示一旦将来准噶尔稳固了西域后,必然会威胁西北,以及漠南,届时,朝廷在西北和草原上的开支必然会更大,只要击败了准噶尔,那就是一劳永逸的事。
而且孟浚还很确凿的表示,从关中用兵,只需要一两万人就够了,主力军,便是从漠南漠北诸部征召起来的骑兵,朝廷不会花太多钱的。
户部尚书李为泰对天子的话,内心是有些怀疑的,天子什么都好,就是这几年好像变的有些不再真诚了,就像上回,明明说是帮渤泥国去平叛的,结果军队出海后,莫名奇妙的去攻打巴达维亚去了。
不过,文臣们在孟浚手底下当了这么些年的官了,皇帝是什么性子,他们还是能摸出个一二三的,皇帝如果一心想要用兵,那么他们也是拦不住的。
特别是他们在听说漠南漠北的蒙古诸部将会是主力后,这些文臣反对的声音似乎都小了些,虽然皇帝现在还是什么蒙古诸部的腾格里特古格奇大汗,但是在这些文臣的心底,还是隐隐将蒙古诸部视为不稳定的因素。
在大致的安抚住朝廷各部的重臣后,孟浚即刻派人前往乌斯藏以及青海,试图联络各部首领,一同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