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第541章 星奔川骛,司马为帅!

蜀汉 雨落未敢愁 2395 字 5个月前

这才是真正的臣子该做的事情!

曹丕感念司马懿之勇武、之为君分忧,当即给了他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征西将军的官职。

恩宠不可谓不隆。

“我倒是要汉军来攻,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这个胆子。”

司马懿此番带来的大军,除了筑城的民夫外,更多的,便是骑兵。

整整两万骑兵。

其中五千骑兵,更是隶属于洛阳禁军序列的,是精锐中的精锐。

而其余一万五千人,便是乌桓骑兵,鲜卑骑兵与匈奴骑兵组成的雇佣军。

这三族都有丰富的当雇佣兵的历史,可谓是经验丰富。

至于他们当雇佣兵的经验为何如此丰富,这就要往前面去说了。

利用外族作战,在两汉是有传统的。

譬如

拖死东汉政府的羌乱,很大原因就是内迁的羌人,其中大部分被称为“东羌”造反。

既然不能安抚羌人,又为什么要内迁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政府想利用羌人的武力,让他们给帝国当兵,帮帝国守卫边境。

两汉政府使用外族武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汉。

战国时代,各国都是征兵制,兵农合一、全民皆兵。

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战争的对象由各地诸侯变成了边境异族,征兵制就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态了。

至于为何,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征兵制难以适应战场环境。

新战场由帝国腹地转移到帝国边缘,中原地区征发的士兵难以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家乡青山绿水,边地大漠黄沙,士兵不等打仗就先惧怕了几分。

第二个原因,是战术上难以适应。

中原士兵平时种地为生,战时以步兵为主,让他们对抗强于骑射、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军事技能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另外,征兵守卫边境的期限是一年。

帝国疆域广阔,征召的士兵从家乡出发,有时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边境,然后刚适应了战场环境,学会点军事技能,又送回去种地了,换下一波新兵过来受罪、送死,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不科学。

第三个原因,是后勤补给困难。

边地经济上非常落后,无法支持大规模战争,必须得从内地运输物资。

除了士兵用度外,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中物资损耗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征兵制的弊端,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就充分暴露了。

汉武帝虽然击败匈奴,但也将大汉国力拖垮了,最后不得不在轮台下罪己诏。

西汉时便有几个思维敏锐的大臣提出军事改革,使用异族兵就是改革措施之一。

异族兵熟悉战场环境,懂军事技术,能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基本可以避免征兵制的三个弊端。

汉文帝时贾谊就提议,想办法让部分匈奴人成为汉朝臣民,分散他们的力量,设置若干属国,安置在从陇西到辽东的边境上,让他们帮汉朝抵御月氏等其他异族。

贾谊乐观地说,异族负责打仗,西汉帝国就能“民天下之兵”,让百姓在内郡过安静的日子,读书种地,享受生活。

到汉武帝以后,对待异族的策略基本上采纳了贾谊的想法。

比如浑邪王投降后,其部众就被分为五个属国,安置在边境上帮西汉戍边。

西汉使用异族士兵的前提,是本身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不管是用异族守卫边境还是把他们编入中央军序列,都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力量。

可到了东汉时,情况就不同了。

东汉的军事实力要比西汉弱太多了,刘秀建国后,大量削减中央军和郡国兵,废除都尉官和都试制度,造成“王旅不振”和“民不习战”的恶果,部队打仗不行,民间也没了尚武精神。

东汉自己军事实力不行,但用异族兵的传统却还在。

实际上,正因为自己打仗不行,才依赖异族兵;而越依赖异族兵,自己打仗越不行。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公元185年,边章、韩遂造反,朝廷紧急召开平叛会议。

皇甫嵩主张征召三千乌桓骑兵,北军中侯邹靖认为乌桓太弱,应该用鲜卑骑兵。

大臣们反复辩论,有人支持用乌桓,有人支持用鲜卑,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多征召一点汉族兵的。

可见在朝廷大臣的心目中,汉人士兵打仗是不行的,异族士兵才是可堪重用的。

东汉征发异族兵的记载,史书上共出现80多次,乌桓作乱,用鲜卑打;鲜卑作乱,用匈奴打;北匈奴作乱,用南匈奴、乌桓、鲜卑一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