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老较量

姬唐 乔木兮有思 2262 字 5个月前

听到皇帝的怒吼声,陈寿一个激灵,朝皇后施礼后连忙出去了。

长孙莞尔一笑,让其他人都出去,待只剩下他和皇帝两人时,这才走了进去。

“你不去就寝怎么跑这来了?”

李世民看到皇后心中一暖,虽然知道她为什么没睡,但还是责怪道。

长孙翻个白眼,没好气道:“您也太不爱惜自己身体了,什么事就不能缓缓?不行让他们去办就是了,怎么还让您亲力亲为了?大唐那么大,每日都有无数的事情,您要是全都自个来,这可怎么得了?”

对于皇帝这段时间的事情她是清清楚楚,每晚都是后半夜才就寝,天不亮就起来。但她除了责怪皇帝不爱惜身体外,也确实做不了太多。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但看到皇帝疲惫的样子,说不心疼是假的。

“朕也想啊,你看之前就很好嘛,朕每日也没这么忙,但自从前段时间开始,这每日的政事就处理不完。但有不能不处理,不然回出大乱子的。”

“让朕奇怪的是,最近这些事情都很奇怪,很多都是以前从未遇到过得,就是史书上也不曾提及,难道朕的大唐和前朝不一样?”

不错,这段时间出了不少事情,姚昶的事情还算好解决,不就是增加编制嘛,那就加,只要每年能为朝廷多收税收,这些都是应该的。至于其他官员会不会有意见?呵呵!你们要是能让治下百姓丰衣足食,收上更多的税收,朕就给你加。

但要是一任后治下却丝毫未曾改变,税收还是不曾增长,你还想要两港的待遇?呸,你的脸呢?

但其他事情就比较棘手了,没有先例借鉴,更没有任何准备,有时候拿到他手里就感觉无从下手。

就好比宣州刺史上奏,为了整合宣州商业,降低出海商品价格,希望在宣州当地择地建立一个叫做什么特区的地方。

事情说的也很明白,目的就是更快更好的管理当地商业,吸引外地商人在当地落户或者投资。这些都没有问题,但在特区内给与这些人一些税收上的减免是什么鬼?还要征收当地农业用地?最后还问朝廷给与百姓补偿的标准?

这些都是什么啊?

还有扬州刺史上奏,讲了一系列扬州的好处,什么地理位置,运河便利,物产和当地特产等等好处。在最后却拐着弯说朝廷恩重明州,登州,对宣州大力支持,扬州成了没人要的孩子?

完了才说出重点,那就是在扬州建立大唐物资转运基地,通过大运河可以连接北方,又能辐射南方多地的优势,想说服朝廷给与扬州一些优惠政策。

恩,问题很新颖,也很有想法,虽然对这个官员不是很了解,但相比也是个奋力进取的能吏。

但问题是这些事情朝廷都没听过,就是史书上都不曾有半点提及,这要是实行下去,好了还好说,既发展了当地,也增加的朝廷税收。但要是不成了?到时候一地鸡毛,还要朝廷给他们收拾烂摊子,何苦来哉!

之后就是陇西敦煌,看到南方港口红利实在眼红的很,但人家依靠地理,他就是想学也没办法啊。

于是苦思冥想之下,就想到一个办法。

敦煌随着丝路不断繁荣,加上东西方不断交流,已经成为了丝路上重要的节点。凡是西去或者东来的商旅,都会在敦煌进行整顿。

这样一来,敦煌每日都聚集着大量的商旅,他们在此地购买或出售大量物资,给敦煌这个地方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和人力需求。

短短几年内,当地人口就已经翻了三倍不止。

敦煌县令就突发奇想,你南方不是靠海吗?行,这点我们确实没法,但我敦煌却也不差,你们能建立港口,我们就不能建立一个陆地港口了?

敦煌地处中原和西域的节点位置,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一旦朝廷答应在敦煌建立一个集物资转运,储存,集散,交易的管理机构,依靠北方草原大量的畜力,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但这事到了朝廷之后就成了各方争吵的焦点,年轻官员受过书院教育,脑子灵活,也愿意尝试新的办法。但老臣们却恰恰相反,认为敦煌没必要这么做,之前不都是好好的吗?瞎折腾什么啊!

于是各方争执不下,最后有送到了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