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欺君之罪,当诛

说起来,都要感谢贾琏不扩大打击面,即便如此,这个案子也很不一般了。登州船厂在和平时期,主要任务就是给登州水师造新船,以及维护旧船。户部每年都是有拨款的,不多,五万两银子是有的。水师需要造船,就要打报告,批下来后转款造船。

这些账往前算,那真是一笔烂账,即便是烂账,那也要一笔一笔的算清楚。

这么多年,牵扯到多少官员,想想都头皮发麻。

简单的讲,水师将令只是知情不报么?这么简单就好了。

先说新船,一份报告上去,造三艘,批下来的钱可能就够造两艘的,这两艘船最后造出来的,可能就是一艘。而且这一艘船,还是在民间船厂造出来的。还有战船的日常维护,也交给了民间船厂,水师主要将令都是利益链的一环。

所以说,贾琏、吴德、林广三人,虽然没明说,还是通过合作态度,达成了默契。那就是只查陛下的这笔内帑的去向,别的就不查了。

事情很快就有了眉目,首先主动交代的是登州知府。

作为本地的主官,官营的船厂他管不到,但很多事情都要经过他。私营的船厂,那都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以前怎么说不去管他,这次陛下的钱拨下来,倒是没漂没,毕竟走的是内务府的账目,裘世安盯着,没人敢作怪。

登州船厂的厂长,还没拿到钱,就先找水师参将和登州知府商量。这事情该怎么办,毕竟是陛下出的内帑。

这三人商量的结果,先来一刀,砍掉一半,三一三剩一,大家先分掉十万两,厂长拿四万两,剩下的用来请私人船厂出马,去天津学习造船,回来后仿制。船厂这边多拿一万两,拿不是白拿的,需要跑关系,吴德和林广收的钱,就是这么来的。

私营船厂是登州水师参将的关系,三人都头干股在里头。仿制船肯定是要造一艘出来的,具体造的如何,到时候再说。如果上面不来检查,倒也没事,毕竟任期一到,知府和厂长都要调走的,只有水师参将会留下。还下一个人,继续重复。如果上面派人来检查,那就对来检查的官员下功夫。

这个事情呢,贾琏心里是有数的,毕竟他当初来登州水师巡检过的。

一个人交代后,剩下的人都跟着交代了,因为不算旧账,这笔账很快就算清楚了。都谁拿了钱,自觉一点,把钱还上,再拿一笔钱给吴德和林广作为捞人的报答,事情就给遮掩过去了。关键还是工部那边有几个官员也被牵扯进来了,吴德和林广这下拿不定主意了,本地官员他们捞一下,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下属嘛,他们出事了,主官脸上也不好看,政绩也拉胯。

工部的官员如何处置,不能私下就给遮掩过去了,那也太不拿贾琏当一回事了。

于是两人忙碌了三天后,一起来找贾琏。因为查账的是贾琏,这些账必须对上,想骗贾琏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必要。

两人一五一十的把事情都说了,捞人的事情也都说了。

“三个主犯饶不得,工部的官员,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没法子。”贾琏双手一摊,言下之意,如果这些工部官员与二位有关系,那只好自认倒霉了。能做到现在这一步,贾某人已经仁至义尽了。帮工部的官员遮掩,你们想做只管做,我到时候最多就是一个不知情,被你们骗了。

两个和工部的官员有没有关系呢,贾琏不知道。本着官官相护的原则,那还是有关系的。

实际上贾琏在弄清楚具体案情后,已经把这边的所有情况,全都写密奏送皇帝跟前了。这边处理完了,还要写一份处理密奏。

总而言之,主打一个不欺君。事情就是这么办的,陛下能否满意,那贾琏就顾不得了。本来查的就是内帑的二十万的造船事件。

以前的那些烂账,贾琏不是查不清楚,而是不愿意查。就算查清楚了,多半也是不了了之的。

有个事情贾琏是最清楚的,就是吴德和林广,大罪没有,小惩罚肯定是跑不掉的。

吴德和林广当着贾琏的面,交换了视线后,吴德咬咬牙:“如此,那便上报京师,工部有三位官员,各自拿了两千两。”

贾琏笑了笑没说话,那意思你们决定。

不过看这俩的表情,他们也很不爽的,居然拿的比我还多。你们才几品官?就敢这么拿钱。

三人凑一起,拟定了一份奏本,三人联名上报,登州船厂的案子,官面上的报告,就是这个了。

私底下贾琏另有奏报,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吴德和林广觉得贾琏不会有,否则没必要诚意满满的合作,作为钦差,手握大权嘛。

说是先斩后奏,贾琏并没有行使这个权利,而是把三位主犯以及涉事人员关起来了,等待京师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