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大婚准备事宜,卫渊要成家了

若是搁在常人问这种话,性格火爆的顾偃开早就破口大骂了,尽管是他的那几个弟弟这样去问,他也依旧不会有丝毫的好眼色。

一旦送了,对方不来还好,就怕真来啊!

张辅对卫渊可谓恩情极深,后者也早就将前者视为‘父亲’。

二来,孙子兵法在后世都有注释,能让人自行阅读理解。

半个月.怪不得他还能笑声出来。

卫渊坐在张辅夫妇身前一侧,问道。

重病?

荣显看了一眼张辅。

他却弄得一团乱麻,又想这个想那个,结果一件事都没搞好。

荣显拱了拱手,“既如此,请忠勇伯慢走,待到正事时,还望忠勇伯再来一趟。”

她心里发毛,随之离去。

张桂芬稍稍回神,叹道:“我一个女儿家,怎的好意思?”

卫恕意摇了摇头,“从今夜开始,就要安床郎陪你睡了,木哥儿年龄还小,思来想去,还是让昌哥儿来。”

而且,这毕竟是恩师家里。

但是卫渊却深知,人家对于工匠很重视。

一来,他有秀才之能,讲解文字不在话下。

待七日后的正事时再来。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那便是国战,是生死之战。

近些时日,她打听了许多有关成婚的事宜。

卫渊朝着张辅拱手道:“恩师见谅,我等兄弟许久未见,自是难抑激动。”

但怎么听太子这意思,就是觉得工匠若对军器兴盛有所助力,那其地位,就该超过读书人?

他又看了一眼王安石。

顾廷烨再整出这样的事,卫渊肯定不赞同他与明兰再有什么关系。

她虽然是多想了,可对于卫渊的用心,也可见一斑。

纸上谈兵的观念,必须极早的就要在赵曦心里生根发芽。

不然得话,足够后世人笑骂的了。

只听荣显继续道:“父亲临走之前,特意叮嘱我,希望我富昌伯府与贵府能结友好。”

卫渊就已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晚上要给这个小孩吃包子、花生、鸡蛋,寓意‘包生儿子’,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银钱。

反正他就打定了主意,除非是去接媳妇过门,不然他干不了一点儿。

过了片刻,顾偃开正色道:“尚有一事,过些时日,我会向官家请命,由你来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

却被张夫人罕见的打断,

张瞻与张睿二人顿时心中一怯,当看到卫渊站在张辅身后的那一刻,都是莞尔一笑。

如今听到卫渊那么一说,心中岂能不又惊又惧?

待卫渊刚要踏出顾府大门,忽而又转身,看着愣在原地的顾廷烨,沉声道:

关于他的身体,卫渊很了解。

唯独卫渊心里清楚,张辅的猜测不无道理。

卫渊道:“学生杀敌的时候恰逢武襄公去世不久,辽、夏两国虎视眈眈,学生也是没了法子.”

“谁输了谁去”

“大周若是想要万邦来贺,光是骑兵、步兵强还不行,我大周的水师,要强于海外诸国才可。”

卫渊点头,“应该的。”

莫非是朱曼娘?

张辅听了,忍不住走出正堂,怒斥道:“毛毛躁躁,成何体统。”

王安石深深皱着眉头,“你什么意思?”

那婢女见了,无奈摇头道:“卫大爷又不是外人,您想见,方才见一见该有多好?”

张夫人向张辅使了个眼色,“你看你,孩子刚来,说那些有的没的作甚?”

还有两三年的光景?

“毕竟.卫家哥哥也是读书人出身.”

“至于嫁资.就大大方方的让他们看,反正都是宫里准备的,跟咱们没关系。”

果真见到卫渊懒洋洋的躺在摇椅上,身边还有两位婢女伺候着。

当张辅看到卫渊在东南所写图书的那一刻,他就深深地感觉自己老了,对于一些事情,可谓力不从心。

如果真是外人,断不会这般直白去问。

“至于我顾家廷烨那孩子是顽劣了些,但是品性不错,还望贤侄今后多多帮衬。”

“张瞻、张睿他们二人呢?”

张辅摇头叹道:“话是这么说不假,但是你我都心知肚明,若是常年小战不断,倒也真的不必忧心。”

导致顾廷烨成为了军中的头号人物。

“卫大哥,我看了你的纪效新书,按照你此书中所写,当真能训练出一支战无不胜的水军?”

“我这还觉得人手不太够,你这倒好,躺在这儿,不闻不问,还叫来两个婢子伺候着。”

卫渊摇头道:“顾叔千万别那么说,咱们又没外人。”

至于明兰那丫头,就成了个打下手的,跟个下人似的,忙前忙后,累了半天连口水都来不及喝。

卫渊看向张辅,摇头一笑,

“我这两个兄弟还小,恩师还是莫要太苛责的好。”

他费心费力的给卫渊写宴请喜帖,结果卫渊却在这里‘劝’卫恕意改嫁

卫渊详细的看完宴请名单,补充道:

“包孝肃包大人,王安石,范纯仁,这几个都要请。”

赵曦很是期待的问道:“卫师,过两日,你要教我什么?”

张辅摇头道:“这几日,顾家生了不少事。”

卫渊郑重作揖道:“望恩师明鉴,学生生于微末,如无根浮萍,学生不得不那么做。”

他大概能猜到张桂芬的意思,生怕此刻见了,双方都略显尴尬,倒不如不见。

卫渊道:“他可是我外甥,我欺负他作甚?将来还指望着他孝敬我呢。”

直到张辅走了,卫渊才问道:“究竟何事?”

因为在那个时代,能主动引进洋人技术与‘红夷大炮’,且是在百官都反对的情况下,是需要一定魄力的。

甚至听野史记录,他曾对百官说过,“洋人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差的,试问你们谁能造出这种大炮?造不出,又不承认这大炮的威力,难道要等金国攻到BJ来再悔之晚矣?”

所以,这段日子,卫渊除了教导赵曦兵法之外,再无其它事。

卫渊摇头道:“那不过是史学家杜撰而已,即使是真的,可这千余年来,也就只有一个项羽。”

再加上他对几场大战役的心得,完全可以站在兵家的角度上,去解析孙子兵法。

晚些时候,张辅的两个儿子刚回府,就陆续大声开口,

“卫大哥!”

他原以为,那些勋贵们不会给他丝毫的好脸色看,毕竟,军器沉入大海这件事,让他们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失。

“而学生做这些事情,并无任何不轨之心,学生对官家的忠诚天地可证。”

卫渊眉头紧皱。

卫渊打趣道:“什么?大姐要成婚?想通了,要改嫁?”

顾偃开松了口气,“有劳贤侄了。”

想到这里,卫渊眉头微皱。

卫渊点了点头,道:“殿前司都指挥使一事暂且莫提,至于顾廷烨.能帮的,我会去帮。”

至于六礼,早就由宫里调度,礼部操持,完成了所有环节。

“不聊这些了。”

自卫渊去了东南之后,她就没再见过卫渊,心中岂能不思念?

所以,卫渊不希望,有朝一日,这位老国公还要重上战场,让最后一点儿精气神都被榨干,

“恩师,有学生在,您可万事无忧。”

张睿心中一喜,“多谢大哥了!”

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心思,实在难得。

可惜,这些事情,注定不能被载入史册。

唠了些许家长,张辅就以府中事务为由,让张夫人暂且退下。

卫渊大笑两声,恭敬作揖道:“请殿下放心,只要末将还在这朝堂之上,就绝不会让辽夏两国凭着两把破刀,几匹烂马,就越过长城。”

张睿就兴致勃勃的来到卫渊身前,难掩激动道:

“富昌伯府遣人来报丧了?”

只不过,勋贵子弟,晋升速度肯定会比别人快。

闻言,卫渊沉声道:“你我两家,没有矛盾,若有,我今日也不会来了。”

随后,卫渊与荣显同时朝着张辅深深作揖。

卫渊笑问道:“太子想学什么?”

卫渊深知自家大姐脾性,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他若再说上两句,只怕自己也得去忙了。

卫恕意轻轻拍了一下他,“你说话注意些,如今你可是朝中新贵,大婚在即,别惹出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王安石是个明白人。

在教兵书这一块,卫渊有着十足的信心。

原本卫渊瞧着陈大牛他们几人过来,心中颇为高兴,想着他们来帮忙,也能省去不少心力。

“太子聪慧过人,自古人会利用马匹作战时,一支精锐骑兵,便可左右整场战局的胜败。”

这些繁琐的规矩,卫渊看了就颇为头疼,想着能简略,就尽量简略吧。

原本今日,卫渊与王安石是要前往东宫去见太子的。

张睿郑重其事道:“应该说,弟自幼便对水战有兴趣,为此还专门学过游水。”

卫渊笑着说道。

“你在用兵之道上,已经超越了为师,为师也不得不服老.若为师料想不错,将来若有浩大战役,只能由你出来扛事了。”

“如今天下太平,更何况有老师您坐镇,还何须我那两個兄弟在将来有朝一日上阵杀敌?”

卫渊摆了摆手,“你是我大姐,我的终身大事,反正就交给你了,你看着安排。”

如今,在这个时代,大周太子赵曦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在是不容易。

“要是爹娘能看到那一天,该有多高兴。”

陈大牛等人都在慵懒的趴在桌子上。

卫渊离开东南这一趟,又来汴京,忙得不是政务上的事情,反倒是这些人情往来。

毕竟,陈大牛他们都是‘自家人’,倒也不用像对外客那样客气,有什么活安排就是,他们也乐得助力,这也是增加彼此兄弟情义的好机会。

今日卫渊只是来拜访赵曦,至于授课,还是王安石来教导。

所谓安床郎,是指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

转眼间,到了九月底。

途中,他们二人同乘一辆马车。

至于现在来伯府的那些宾客,主要是看看卫渊大婚在即,有无要帮忙的地方。

赵祯也给卫渊放了一个长假,让他可以好好准备。

有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能的王安石,头次在一个人面前,就那么破防了。

“别到悔时,方知后悔,否则追悔莫及。”

倘若赵祯也有留意呢?

细想赵祯对自己的微妙态度卫渊不得不慎重。

如今,谁人不知,泉州那边,已经成为水军的摇篮?

卫渊不解道:“不是说等成婚那日同聚,怎的明晚就要见?”

闻声。

卫渊不来见张桂芬的理由也很简单。

“勇战者只可为将,且参与搏杀,有损命数。”

戏子?

顾偃开点了点头,有气无力道:“我这身体,也难以奉陪.坐一会儿就略显吃力了。”

倒是也省去了卫渊不小的功夫。

“再去要啊。”

说起来,这赵曦对于用兵之道,也很有天赋。

卫渊脸色不悦道:“你父亲重病了,你可知?”

听到身边的婢女说,卫渊离开府里的那一刻,张桂芬心里是有些失落的,坐在凳子上,双手托腮,目中无神,暗自发呆。

赵曦想了想,回应道:“万人?本宫听说古之项羽就是万人敌。”

必须还要亲身经历几场大战,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至于顾偃开称病的消息,他也是知道的,但是他只以为,仅是称病,不是真病。

“.”

一时间,整座伯府,当真是好生热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