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云山寺

天拢山记事 云水山客 1185 字 5个月前

不仅和开国的皇帝初心违背,也和当年来到这里的大修行的意愿相左。也许,所有事物的发展都逃不脱,盛极必衰。佛教,也是一样。

佛教在意宸国开始变的时候,就有一些真正修行的人离开了意宸国。皇帝见状,就下令不准修行人离开。是以,许多修行人选择了去一些偏远的地方,建造寺院。哪怕日子清苦一些,但能办道,贫苦的日子他们都甘之如饴。

有些有名望的修行人,被留在了各大寺,只是话语权不多。他们就关起门来,自我修行,不再对外普度众生。那些来的人,都是想要权利的,他们被这些人包围,根本走不到民间去。

白云寺的住持就是当年离开各大寺的大修行,他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山清水秀的山里,修了一座小寺院。规模没有都城的三分之一大,他自己甚至要挖野菜充饥。

后来,有人因为各种灾难,逃在了这里,看见有寺院。对于民间信仰的百姓来说,便是皈依。于是就在山下居住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村庄。

有些村民或他们的孩子,有想出家的志向。也就在白云寺住持座下剃度,他们很敬仰自己的师父。知道这位法师不会以身份而抉择弟子,并且对弟子一视同仁。包括一些想修法的村民,都可以随时求教。

所以白云寺直到如今,都还颇有开国时期的遗风。村民们感念住持的慈悲,都挑米面蔬果来供养。但住持只要了他们的种子,带领着自己的弟子种田种菜种果树。

除了寺院的口粮,一半拿去布施给了贫困的地方,一半在居士的商铺里寄卖。农禅并重、自养的风气,也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白云寺不看身份,只见诚心。来到寺院的人,就要抛弃曾经的身份,随着大众一起劳作,一起修行,一起上课。有修行的人,才能做白云寺的住持和执事。

传到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法名惠果,原是镇上的小乞儿。为了照顾自己的老乞丐,他从镇上一步一拜的到了白云寺。祈求住持能慈悲,治好老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