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封赏

……

随着比斗落下帷幕,大朔和北戎的和谈变得顺利许多。

最终在锡勒的默许之下,为期三年的《两边议定》正式签署。

随后大朔便会以国书的形式发往北戎。

之所以时间并没有订立的特别长,也是因为两方都各有算计,毕竟两方灭亡对方的想法不曾有任何一日衰减。

《两边议定》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最主要的边界问题暂且搁置,因为双方对未来都有不错的展望。

第一,设立两国边界缓冲地带

以长城为界,双方在长城南北百里建设了望台,双方百姓均可在一定范围内渔猎、贸易、交流等,但不得越界侵扰。

同时以此为缓冲地带,两方人马最多到达长城界,并且在这三年内,两国不得以任何理由过界围杀,凡过界者共讨之。

当然这也只是书面上这么说,至于会不会如实照做,王清晨觉得并不乐观。

同时,大朔与北戎各设巡检司,于长城沿线巡逻,维持秩序,处理纠纷。

第二,增加两边贸易

双方在丰州、云州、幽州开设三处榷场。

榷场由双方共同管理,制定交易规则,收取商税。

榷场开放时间为每年春分至秋分,每日卯时开市,酉时闭市。

大朔可向北戎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北戎则可向大朔提供马匹、皮毛、药材等物资。

严禁在榷场交易兵器、甲胄等军用物资,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双方互派商队,深入对方境内贸易。

商队需持有官方颁发的路引,按指定路线行进,不得随意逗留、滋扰百姓。

两国开边市也是大朔这次和谈的主要目的,毕竟大朔实在太缺战马了,而战马的培育短时间又看不到成效。

三个榷场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购买马匹,其次才是刺探军情。

当然这些都是相互的,比如北戎各项物资都极为短缺,如果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能够得到,劫掠便会减少。

这也是大朔被迫做出的妥协。

第三,两国双方互派学子交流

这一要求是北戎主动提出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北戎的政治人才,毕竟赵氏在北戎的一系列举措造成的影响实在太过重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加之这次文斗的挫败,也从侧面反应了北戎在文教方面人才的缺乏。

大朔一众大儒颇感欣慰,毕竟以教化万民为己任的他们,推广儒家文化自然不辞辛劳。

而大朔往北戎派遣学子,则学习骑射、畜牧以及草原文化等相关知识。

第四,双方互赠典籍、文献以及特色制品

这也是北戎提出的,目的不言而喻,而终极目的则是加强部落子民的思想控制,现在的北戎王庭仍然是比较松散的政治联盟,缺乏国家的概念,这是北戎王不能接受的。

他不想他的民族就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样,烧过一茬,再长一茬,翻看草原历史,历史的滚滚车轮淹没了多少如他一般的民族。

他想自己的民族像大树,像高山,像长河,即便千年也屹立不倒。

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汉人,他想更了解汉民族,更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长久之道。

至于《两边议定》其他方面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两国互使,边镇争夺,俘虏互换等。

这些细节方面的事情都会由礼部详谈。

即便这样,和谈也足足持续了半个月的时间。

骁骑彻底打消了锡勒的骄傲,所以双边的和谈进行得很是顺利。

四月二十的《大朔新闻》一整版都是关于这次和谈的细节。

掌握主动权的大朔官员在各方面的细则上都是锱铢必较,而北戎一方虽然据理力争,但是比斗惨败却是让他们没有一点底气。

而关于《两边协定》的具体细则,但凡有点嗅觉的商人都能闻到商机,毕竟北戎在他们眼中那可遍地都是宝。

以往碍于北境的局势他们都没有往北的兴趣,如今有两国官方作保,他们蠢蠢欲动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利益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拟。

这或许也是景佑帝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繁荣商业,增加商税收入,改善国库状况。

不过,王清晨对此却没什么兴趣,虽然征北侯府在北境的势力最大,但是他真没什么人手啊!

或许将叔伯一家接来也是一桩好事。

不过他还是修书一封送往北境,钱他赚不了,但是过路费他外公还是可以收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