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远峰是要问的。
师傅告诉,他有一个亲戚,就在这个厂子里工作。
“如果财政上不补贴,这个厂子肯定倒闭。财政上,现在扶持。要是没有扶持,凭厂子自身的财力,撑不了多久。”
远峰问:“师傅可知道,这个厂子,现在招人吗?”
师傅由内视镜中看了远峰,说:“你年纪也不小了。进这个厂子,拿不到多少钱的。我劝你,换一个厂子,生产冰箱的,肯定比进这个厂子的好。”
“哦。我只是问问。”
“这个厂子,据我亲戚说,上上个月吧,裁了一批人。听说,分流出去,做了三产。”
远峰问:“这种车子,在这里,好卖吗?”
“不好卖。要是没有财政上的补贴,估计买的人,就更少。骑着骑着,就没电了。只能推着走。我帮人推过这种车。特费劲。就这一年,我的车,就带过这种车。”
远峰没有听懂,问:“你带这种车?”
“车子没电了,推着费劲。只好用我们出租车。要不然啊,把没电的这种车子推回家,肯定会累怂了。”
远峰被师傅的这个说法逗笑了。
“你不要笑啊。说实话。这种车子,送给我,都不要。”
远峰说:“你当然不会要。你手上有这车。”
“即便没有这种车,我也不会买电动自行车。我宁可买脚踏的。你不知道。我亲戚,在自行车厂上班,生产出来的车子不好卖,就强迫本厂的职工买。”
“哦。这样。”
“买就买吧。问题是我亲戚住五楼,这种车子,没办法搬上楼。每天呢,只好把电瓶卸下来,提回家。用车时,再由五楼上提下来。活受罪。”
“有这么多问题。”远峰自言自语。
师傅又说:“充电也是一个问题。两天充一次电。听亲戚说,出门前,要算计好,跑多远的路。最怕跑不到目的地,就没了电。”
出租车到了电动自行车公司门口停下。
远峰付了车费后,站在那,犹豫不决。
他原本是想到这里来应聘的。刚才听开车的师傅说,这个厂上上个月,又裁员一批。显然,应聘这条路不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