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朱平安到来

向皇听闻此言,眼中闪烁着坚毅与决断的光芒,他赞同地点点头,声音沉稳有力地回应:“虞帝所言极是,今日虽是故友重逢、情谊绵长之时,但抗敌御侮之事更为紧迫,吾辈应先将此事定下基调,再续旧情不迟。”

紧接着,向皇的目光环视四周,神色庄重却又饱含期待,“诸位同袍,古语有云:群龙无首则乱,三军无帅则溃。如今五国会盟,实乃罕见之盛举,为确保协同作战,万众一心,我们应当推选出一位能够引领群雄,号令天下的盟主。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

炎君闻声,瞬时领悟其意,他那犹如烈火般炽热的眼神里,透露出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毫不犹豫地附和道:“向皇此言确实深得要领,我炎君亦认为,在座之中,无论是向皇的英明决断,还是其他任何一位具有领导才能的仁人志士,都有可能胜任这个盟主之位,引领我们共同对抗贼寇,扞卫和平!”

炎君的话语掷地有声,引起了在场众人的一片共鸣。“是啊!”、“不错!”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座的诸侯国君、权臣谋士们纷纷点头赞同,话语犹如波涛般此起彼伏,各自表达着对当前局势的看法。然而,在这看似和谐的附和声中,虞帝那威严而深邃的脸庞却逐渐笼罩上一层寒霜,他心中暗自揣摩着众人的意图,眼神愈发锐利。

就在众人议论纷纭之际,一个洪亮而坚定的声音骤然响起,打破了短暂的宁静:“朕以为,虞帝之才德武功,足以坐镇这盟主之位!”言辞掷地有声。

此言一出,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到乾国兴皇身上,接着又齐刷刷转向了面色微变的虞帝。朱承仁此刻饶有兴趣地望向身旁的向春富,嘴角勾勒出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容,提议道:“既然意见不一,为何不以投票来定夺?毕竟,盟主之位关乎整个联盟的未来走向。”

话音未落,炎君率先响应,他豪爽大笑,朗声道:“哈哈!好个公平决断!既然如此,我炎君第一个支持虞帝担任盟主之职!其雄才伟略,统御数十万铁骑,自然能够引领我们共同对抗外敌,共谋天下安定!”

女帝闻此,也是轻启朱唇,笑容如花绽放:“炎君所言极是,本皇也认为虞帝担此重任实至名归。其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无疑是我们联盟的最佳盟主人选!”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为虞帝赢得了更多来自各方的支持与信任。

听到女帝也发表了同样的看法,众人的纷纷点头附和,异口同声地赞许道:“对极了!虞帝的确具备卓越的文韬武略,见识深远,德行崇高,无人能及,坐上这盟主之位实乃天作之合,再恰当不过的选择啊!”

虞帝闻此言,那温润如玉的脸庞上顿时浮现出一抹谦逊而自豪的笑容,轻轻扫视过众人,语气中透露出坚定而又不失谦恭的态度:“既然诸位如此信任并推崇朕,那么朕便当仁不让,接下这个重担。”

虞帝继续宣布道:“如今我中原各国已顺利完成了会盟,接下来,请各诸国报上本国兵马详情,以便朕能够统观全局,合理调度,共御外敌。”

虞帝亲自表态:“我虞国拥兵二十万之众,其中精锐骑兵五万,训练有素的步兵十五万。”话音甫落,引来一阵惊叹与敬佩。

炎国炎君则不疾不徐地回应:“我炎国虽在兵力上稍逊虞国一筹,但也拥有步兵五万,骑兵五万,随时听候调遣。”

紧接着,兴国国君朱承仁洪亮的声音响起:“我兴国携骑兵三万,步兵七万,愿与诸国并肩作战。”

向皇也不甘示弱,沉稳地说:“我国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步兵五万,骑兵三万,同样整装待发,随时准备为联盟贡献力量。”

最后,女帝以从容不迫的气度缓缓陈述:“我朝步兵六万,骑兵两万,亦将全力以赴,共赴时艰。”

“报——!”信使疾步踏入营帐,身影未稳,便急切地通报:“诸位陛下,又有一队人马正朝我苍梧关方向浩荡而来。”营帐内的空气瞬间凝重起来,众人目光齐刷刷聚焦于信使身上,等待他揭示来者的身份。

虞帝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略带期待地猜测道:“莫非是东夷援军前来?”他的话语刚落,众人的神色也随着他的推测而变得振奋。

然而,信使却面露迟疑之色,拱手如实禀告:“启禀陛下,据观察,他们所持的旗帜并非东夷族的标识。”此言一出,原本热闹的营帐内瞬时陷入一片寂静,众人面面相觑,皆流露出疑惑与不安。

虞帝眉梢微挑,再次追问:“那旗帜上可有显示其来历的字样?”

信使略微抬高音量,慎重其事地回应:“回禀陛下,那旗帜上赫然绣着一个大大的秦字。”

“秦?”这个字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场众人无不感到愕然,纷纷交头接耳,揣测这突然出现的“秦”字背后代表的是何方神圣。然而,在众多疑惑的目光中,女帝的心中已然浮现出一个可能的人选,她的脸色微妙变化,暗自思忖:难道是他?

朱承仁,同样在心中迅速锁定了答案,但他并未多言,只是沉默地站在一旁,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若有所思的光芒。

见状,虞帝果断地站起身来,挥手示意众人不必惊慌,话语掷地有声:“走,我们一同出去迎接

朱平安率领着威武雄壮的兵马浩荡而来,两面巨幅大旗在队伍的前端飘扬,那旗帜上栩栩如生的图案与磅礴大气的字样昭示着其身份地位,这是李儒连夜精心策划并命人赶制而成。

然而,对于这过于招摇的大旗,朱平安内心却有些许犹豫,觉得此举过于高调张扬,有悖于他的行事风格,于是便有了拿掉这两面旗帜的想法。

但当这个想法刚一出口,周围的文臣武将们立刻齐声劝说,他们认为此时展示实力正是震慑敌胆、提振士气的关键时刻,朱平安听罢众人之言,沉吟片刻后,终于打消了拿掉大旗的念头,任由它们在风中傲然飘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