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战国局势(赵篇二)

“胡服骑射”前的赵军,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官兵的衣服都是根据步战和车战的要求而做,基本类似于平民的短打;穿在骑兵身上,就不适合作战,很难弯弓搭箭,在与胡人骑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相反,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灵活方便,有了裤子的遮挡,两胯也不会被磨得脱皮。因此,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几十年中,赵国屡败于齐、秦、魏等国,损兵折将,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特别是庞涓,他就像压在赵国身上的一块巨石,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赵雍认识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赵国国弱民衰,而是在于军队军装不适于骑兵和车战的作战形式。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弘扬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伟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只有学习诸胡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增强赵国军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宽袖长袍的服装为短衣紧袖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

政策实施以后以后,赵军改穿胡服。“胡服”的具体式样史载不详,作为北亚人种的匈奴人的特征是:身材矮小,粗壮,头圆而硕大,脸宽,颧高,鼻翼撇开,眉毛浓重,眼睛凸出,如杏仁一般,目光灵动有神;上唇须稠密,除了在颔上的一簇硬毛外没有胡子,耳上戴穿孔的长耳环。

除了头顶上留有一束头发之外,头一般是剃光的。他们穿着宽大的、两旁开口、长到下腿的袍子,腰带的两端垂在前面。因为天冷,他们的袖口紧紧地密封在手腕上。他们肩上披着一条毛皮的短围巾,头上戴着皮帽子,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紧紧地系住。弓袋系在腰带上,垂在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在胸前,箭尾朝右边。汉代距战国为时不远,赵雍所推行的“胡服”,与此相近,是穿窄袖短衣、长裤,脚登皮靴,腰系皮带,戴有貂尾蝉蚊装饰的武冠,束金钩。赵国所推行的胡服,也称其为“貂服”,但实际是用貉之皮毛制作的衣服。

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在赵雍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胡服的推广,它不仅直接为赵国赢得了赫赫武功,而且对军队历史的发展演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从此我国军事史中除车兵、步兵和舟兵外,出现了骑兵这一崭新的兵种。同时,它也改进了军队的服饰装备,便利了作战。

改革同时也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强化了其实用功能,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服饰,具有防寒保暖、遮羞的实用功能及显美功能,也有身份标示功能,“胡服骑射”前的华夏族服饰,既是每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也是夷夏不同民族身份的标志。

在“胡服骑射”以前,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胡服骑射”首先便为“胡服”,它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强化了服饰的实用功能。同时,因其打破了服饰的民族界限,弱化了身份界限,使君臣、官民服饰的差别大大减小,自然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

自此以后,汉族居民不断吸取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服饰文化。赵雍虽并没有强制百姓改穿胡服,只在官吏、军队中强制推行,但上行下效,自古皆然,加上胡服的便利性,赵国百姓纷纷效仿。貉服、胡服之冠、爪牙帽子、带钩等胡人风格的服饰开始在赵国百姓中流行。

后来汉朝穿开裆的裤子就来源于胡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

赵雍的“胡服骑射”的实施还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人因为胡服劳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饰,胡人因汉人的服饰飘逸而穿上汉人的服饰。“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也缩短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从而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外,胡服骑射也促进了武艺的发展:“骑兵的发展,促使了骑技和骑射技能的发展,加快了武艺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进程。”

“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特别是赵武灵王的进取精神和包容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北方戎狄看作蛮夷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顽固派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不愧是一位值得推崇和效法的杰出人物。

梁启超甚至认为赵雍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刘寄奴(宋武帝刘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评价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他甚至把这位堪比俄国彼得大帝的赵武灵王盛赞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不论如何,赵武灵王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由于他的提前让位使得自己死于宫廷政变中,但灵这个谥号实在太侮辱人了,这种典型的恶谥,通常用于评价那些在位时荒淫无道、扰乱社稷但尚未导致国家灭亡的君主。可见就算他死了,赵国的贵族甚至王室还对他恶意满满,这也是后来赵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因为赵国再次趋于保守,也再没有这样雄才大略的君王了。

而公元前307年的赵国,赵雍正在锐意改革,很快国家就要步入强盛,将来成为周边国家仰视的存在。

“胡服骑射”前的赵军,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官兵的衣服都是根据步战和车战的要求而做,基本类似于平民的短打;穿在骑兵身上,就不适合作战,很难弯弓搭箭,在与胡人骑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相反,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灵活方便,有了裤子的遮挡,两胯也不会被磨得脱皮。因此,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几十年中,赵国屡败于齐、秦、魏等国,损兵折将,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特别是庞涓,他就像压在赵国身上的一块巨石,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几乎没有还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