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三期节目

戏院周边,古代与现代交织的人与环境,一个奇妙的世界。

随着音乐声响起,第一个精选舞台呈现了出来,熟悉的艺人姐姐们,状态比特别季时更好。

台下是真实的观众,花了真金白银的大隋和华夏人;大隋人惊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震撼的表演;华夏人激动,仿佛又回到现代社会。

第一个表演结束,镜头捕捉到一位华夏观众,一个精干的小故事。

长安西郊,一座宽敞的大院子,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一对来自华夏的夫妇,是这座宅院的主人,他们有两个孩子,大的八九岁,小的刚满一岁。

丈夫是一家总部设在长安的,国有大企业员工,妻子辞去企业的工作,在附近小学堂任教,方便照顾孩子们。

虽然是西郊,已有了几分城市雏形,只不过大隋不建高楼大厦,限高十一层。

家庭式太阳能,供应整个院子的电器,院子里有小草坪,种植了蔬菜和果树,还架设了秋千架。二层房顶有一个天台,井然有序摆放着盆栽,各色鲜花和造型奇特的绿植。

这里有乡村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又没有过份远离城市,清晨当阳光洒在院子里时,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听鸟儿的歌声,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休闲时可以坐在树荫下阅读、喝茶,尽情享受美好的时光,看着夕阳渐渐落下,感受微风拂过脸庞的惬意。

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电动单车,丈夫的工作地点有三公里,妻子的小学堂离的很近;小汽车暂不适合向家庭推广,配套的道路桥梁建设等,大隋尚在努力中。

精选的舞台表演继续,有没有修音不清楚,本王只看过一次菊园现场。

表演结束,镜头捕捉到一位大隋观众,又一个小故事。

长安城内,一座院子改头换面,从土坯房变成两层砖瓦房,水、电和移动通讯三通,房间宽敞,窗明几净,这里住着一家三代人。

男主人读过一年书,识得一些字,在一家华夏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女主人在本地的纺织厂做工,父母在院子临街处开了家小店。

货物来自大隋办事处采购的日常消费品,由当地衙署分配下来出售,男主人也会向来自华夏的同事淘一些来卖,缴纳商税就允许。

这家人有三个孩子,两个大的在免费小学堂读书,最小的每天跟着爷爷奶奶。

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彰显着大隋的变化,每一个舞台表演结束后,都有各自不同的小故事。

艺人姐姐们的儿女,在大隋学堂念书或工作的情形,丈夫们如何适应新环境,大隋粉丝变狂热的过程,包厢内的观众究竟是什么人?

第二期是钱塘篇,港口码头停泊着一排排大轮船,既有走运河进入长江的货轮,也有驶向大海的远洋和近海船舶。

长安城厚重,钱塘港灵秀,这里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从长江下游到钱塘江入海口一带,是严格意义的江南之地。

钱塘江冲积平原形成时间很早,土壤肥沃,河网密布,四处迁徙的先祖们,遇到此风水宝地,自然会选择依水而居。

微风拂过,柳枝摇曳,太湖湖面波光粼粼。

太湖原来是内海,与西湖一样最终形成泻湖,只不过湖面面积比西湖大得多,在这一大片区域,扈渎形成时间最晚,大隋没有地理位置类似上海的城池,只有几万平方米的小邑城。

大隋江南水乡的女子,温婉中带着几分英气,这里有不少北方迁徙来的人群,与后世宋朝有很大差异。

越剧出身的君君,在钱塘受到了极大的追捧,上至曾经的南匈奴王,如今的扬州刺史刘渊,下至普通黎民百姓,无不为其倾倒。

在古代社会,女子太柔弱是累赘,北方人

极其优秀有内涵的文本,具有磁性的画外音,镜头从天空到地面,城池内的戏院渐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