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伦领军逼近东京城、赵佶父子光速投降后,李唐原本也打算就此辞官,仍旧卖画为生,却被张择端极力挽留并推荐给了王伦,因为张择端认为,李唐的画技,非常符合王伦曾对他要求的所谓“立体感”、“层次感”,以及“光影效果”。
李唐很是愤怒,觉得张择端背叛了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反而热衷官场,既然王伦请他绘画,他就要用图画表达立场。
于是李唐画了一幅《采薇图》,并落款“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就这么送呈了上去。
王伦也不傻,如何看不出李唐想要表达“宁死不食周粟”的气节,但他并没有计较,因为说实话,那时候反对他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差李唐这位画家一个。
古代的画家们往往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无法在绘画中表现出距离感和方位感,比如着名的《韩载熙夜宴图》,图中的官员权贵与侍女们的身高、大小比例很是失调。
出于军事上的考虑,王伦迫切需要懂得、或者说能够表达出这种方位感的画家们,来教授学生们相应的技巧,因为军事上测量河流、道路、山林等的方位,要求的是准确、直观。
李唐在《采薇图》中就用了一种很合适的技巧,他在相对高大的伯夷、相对矮小的叔齐之间,画了一个装野菜的篮子,从而在平面图上营造出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以及方位感。
这说明画家们其实都明白以观察者的视角,人物或者物品远近会导致成像的比例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只是将这种视野内的图像投射到平面的纸张上时,画家往往会突出重要人物,让不那么重要的人物就变得十分矮小。
王伦于是特意召见了李唐,询问了许多问题,最后满意地表示,好了,你就继续留任新朝,仍旧在翰林院任职,先做个画学学士吧。
李唐就这么尴尬地升了职,而且很快他就有了新的任务,负责教导一批从京东路赶来的年轻学生,这些学生们将会任职军情司,负责对地形的详细绘制。
更让李唐尴尬的是,由于王伦也像赵佶那样推崇写实,甚至更追求类似于后世相片那样的写实,他的作品在东京城的艺术市场上突然就成了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