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邀请入党

民国大文豪 北极0之北 3323 字 3个月前

又过了几天,李斯年如愿以偿地收到了胡适之的来信,对方如今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教务长,还兼任着英文系的主任一职,一直在国内积极地为北京大学广纳贤才。

胡适之在收到杜威教授的来信后,得知他的老师又收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华人弟子,于是便热切地邀请李斯年在完成婚事后,前往北京大学执教。

胡适之是1917年从米国毕业回国的,而李斯年则是在1918年赴美留学,因此二人并不认识,李斯年以前也并不是什么惊才绝艳之辈,这还是胡适之第一次听说他的大名。能够邀请对方也全是看在了杜威教授的面子上,因此,可见有一位牛逼的导师是如何的重要。

此时的胡适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思想上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变,他逐渐从激进的改革立场,转向了更为温和的改良主义。他倡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坚信通过逐步的、具体的改进,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而非依赖剧烈的革命行动。这种观念的转变,无疑也受到了他的导师杜威教授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即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寻求根本性的、一蹴而就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胡适之异常活跃,他参与创办了数份有深远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并亲自撰写和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名声逐渐崛起,从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旗手,逐渐成长为国内学术界的领袖人物。

拿着杜威教授和胡适之的信件,李斯年找到了父亲李举人和大哥李斯盛,跟他们谈论了自己婚后的打算,表示想和李雅琳一起去北京,李举人跟儿子进行过哲学论战,对其想要继续哲学研究工作表示认同和支持,大哥对此稍微有些不解,但他还是信守承诺,尊重了弟弟的决定。

有了明确的未来规划,李斯年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白天,他要么和未婚妻外出约会,要么就在“涵芬楼”里埋头查找资料,此时,他终于有了时间和精力去完善他的《西方哲学史》。而到了夜晚,他则忙于参加各种社交酒会。尽管他没有按照大哥的计划走,但是他的大哥和岳父仍然期望他未来能从事商业或政治活动。

到了八月初,李斯年收到了常凯深从广东寄来的信件,邀请他南下参加革命政府的工作。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回信拒绝,就在沪上意外地见到了对方。

原来被孙大总统寄予厚望的援军,从北伐战场回撤的许崇志部下的一个师在救援途中被陈炯明收买,导致北伐军全线反攻的计划落败。孙大总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继续坚守在珠江口已经没有了意义。于是,在永丰舰上坚守了55天之后,他决定离开广东,经由香港回到沪上。

这次事件是孙大总统一生中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它不仅标志着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也意味着华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孙大总统逐渐认识到,依赖军阀来反对军阀是行不通的。而这次失败,也间接催生了革命的黄埔军校的建立,为未来的革命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这次危难之中,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常凯深始终护卫在孙大总统的身边,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这也让常凯深赢得了孙大总统的信任,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愈发紧密。

回到沪上的孙大总统,在遭受了革命生涯中最惨重的打击后,开始深刻反思。他逐渐意识到一党的局限性,于是决定转变策略,开始接受另一党派和苏俄的帮助。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酝酿着对其党派进行改组。

而常凯深在回到沪上之后,则来到了李家进行拜访。此时的华国,整个国家都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年初和年中的两场战争,一北一南打的十分热闹,却并未对沪上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对于那些不关心时事政治的人来说,他们甚至都不清楚这两场战争的存在。在这个年代,人们已经麻木了,战争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而没有战争反而成为了奇闻。然而,这些战争对华国未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面对常凯深当面的再一次邀请,李斯年婉言谢绝,他表达了自己即将前往北京大学执教的决定。然而,常凯深却向他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孙大总统正在联络各方力量,准备筹办自己的军官学校,以培养革命军事干部,从而摆脱军阀武装的束缚。

常凯深十分诚恳地对李斯年说道:“上次与贤弟一叙,感觉贤弟思想十分之先进,观点见解独到。我观贤弟翻译之《海权论》,里面很多评价之语都发人深省,合乎战争规律,贤弟若是果真投身教育,届时倒是可以到军官学校来执教,教授军事理论或是思想政治均可,贤弟若是感兴趣,我也可以推荐贤弟到军校政治部任职。”

李斯年对此颇感兴趣,听对方刚才的一番介绍,他意识到这所军官学校若是能够成功创办,必然会对华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就像袁大头当年创办的保定军校一样,培养了上万名军事领导人才和超过1500名将军,直接改变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然而,他仍有些疑虑地问道:“我都不是贵党成员,怎么可能到军官学校任职呢?”

常凯深微笑着解释道:“这倒没有关系,孙大总统打算联合另一党派共同创办此军官军校,而且还会邀请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杰出人士一同加入。这样,军官学校就能在教学和训练上吸收各种先进的军事和教育理念。贤弟的才华正好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施展。”

他稍作停顿,又接着说道:“其实贤弟也可以考虑加入我党,我党如今是华国最具革命精神的政治力量,无数革命青年都心向往之,渴望加入。孙先生怀揣着北伐的梦想,希望打破军阀的割据,驱逐列强,实现国家的统一,重塑共和之辉煌。之前,我与孙先生谈及你时,他对你的学识和能力都赞赏有加。若你有意,我愿作为贤弟的入党介绍人。”

又过了几天,李斯年如愿以偿地收到了胡适之的来信,对方如今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教务长,还兼任着英文系的主任一职,一直在国内积极地为北京大学广纳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