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子贡眼中的孔子之教—知识的层级与智慧的探寻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子贡说道:“老师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典章制度、文化知识,是能够通过学习而得以听闻和掌握的;然而老师对于人性的本质以及天道的奥秘等高深莫测的道理的论述,却是难以通过常规的学习途径而轻易听闻和领悟的。”

在此,“夫子”指的是孔子,是对孔子的尊称。

“文章”这一词汇内涵丰富。它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字作品,在当时的语境中,涵盖了古代的典籍文献,如《诗》《书》《礼》《乐》等;还包括了各种礼仪规范、制度条文以及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知识财富。

“可得而闻”意味着可以获得、能够听到。表示这些具体的文化知识,通过孔子的传授和讲解,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学习并理解。

“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天性。它涉及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道德倾向等本质特征,是对人自身内在特质的探究和思考。

“天道”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概念。它涵盖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的法则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神秘而宏大的哲理。这是关于世界本质和宇宙秩序的高深智慧。

“不可得而闻”并非绝对地表示完全无法听闻,而是强调其难以获取、不易理解。这说明人性与天道的道理并非像普通的文化知识那样可以通过直接的讲授就能轻易掌握,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悟性、更深厚的积累以及更深入的思考。

子贡的这番表述,精准地划分了孔子教学内容的两个不同层面,一个是相对具体和有形的文化知识,另一个是更为抽象和深奥的人性与天道的思考。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知识的层次与深度的深入剖析

子贡的论述生动地展现了知识的多元层次和不同深度。具体而有形的文献知识,如诗书礼乐,构成了知识体系的基础层面,它们具有明确的形式和规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能够被学生相对较为容易地获取和理解。这些知识如同基石,为进一步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关于人性和天道的探讨,则属于知识领域中更为深邃、隐晦和难以捉摸的高层境界。它们超越了表面的现象和具体的事例,涉及到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宇宙运行的终极原理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要领悟这些高深的道理,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

这一区分提醒我们在求知的征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表面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应当怀揣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勇敢地跨越知识的浅层边界,深入到那些更为本质和核心的问题之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认知的境界。

2. 孔子的教育智慧的全面审视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令人赞叹。他并非毫无章法地将所有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的文献知识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观念和学习能力,如同为幼苗精心浇灌、培土,使其根基稳固。

对于人性和天道等高深哲理的审慎传授,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精准把握,深知过早地接触过于复杂和抽象的理论可能会使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欲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旅程,引领学生在知识的花园中逐步前行,适时地引导他们发现更美丽的风景和更深远的奥秘,而非一开始就将所有的谜底揭晓。

3. 人性与天道的探索的多维思考

子贡的话语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人性和天道这两个永恒主题的思考之门。在人性的探索方面,我们不禁要问: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人的欲望与道德如何平衡?个体的性格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包容和睿智。

而对于天道的追寻,则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宇宙和自然。我们思考:宇宙的起源和归宿是什么?自然规律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天道面前应持何种态度?这些思考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让我们在面对未知和变化时保持敬畏之心和谦逊之态。

4.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的深刻领悟

子贡的言论为我们的学习之路点亮了明灯。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怀有一颗谦卑的心,充分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圣大贤所传授的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敬畏。

同时,我们应当学会根据知识的性质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对于基础的知识,要扎实掌握,打牢根基;对于高深的哲理,要勇于探索,但不急于求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积累经验和智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子贡评价孔子的教学,区分了可闻的文章知识与难闻的人性天道之理,引发我们对知识层级、孔子教育智慧、人性天道探索以及学习方法态度的深度思考。它启示我们在求知途中,要尊重知识的层次差异,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勇于探索深层奥秘,秉持谦逊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断追求智慧的升华。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