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圣仁之途 高山仰止——孔子的自谦与垂范》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说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实践圣仁之道从不厌倦,教诲别人从不疲倦,只能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做不到的。”

首先,“圣”这一概念,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登峰造极、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它意味着一个人在道德层面达到了纯粹无瑕的境地,其品德如璀璨明珠般闪耀着仁爱、正义、智慧和勇敢的光芒;在智慧方面,拥有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深邃洞察和精准把握,能够洞悉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在行为举止上,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符合天道人伦的至善准则,成为众人敬仰和效仿的光辉典范。

“仁”,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其内涵丰富深厚、源远流长。它涵盖了对他人发自肺腑的关爱、同情、尊重与无私帮助,这种情感犹如温暖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仁还体现在对道德原则的坚定不移的坚守,无论面对何种诱惑和压力,都能毫不动摇地扞卫正义和公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宽容大度、友善亲和、正直诚信的品质,以善良和慈悲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岂敢”,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实则蕴含着孔子极其深沉的谦逊之意。孔子深知圣和仁的境界之高远辽阔、艰难险峻,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尚未完全达到这样的巅峰境地,所以用“岂敢”来表达自己的不敢自诩、不敢妄称。这种谦逊并非出于表面的客套或虚伪的做作,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道德境界的无上敬畏和对自我完善永无止境的执着追求。

“抑”在此处起到了精妙的转折和承接作用,将话题从对圣和仁这一崇高境界的评价巧妙地转向对自己实际行为的坦诚陈述。它意味着“不过”“然而”,自然而然地引导出后面对于自己在追求圣仁之道以及教诲他人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坚定态度。

“为之不厌”,其中“厌”字所表达的是厌倦、厌烦、懈怠之意。孔子以坚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对于追求圣仁之道始终保持着如燃烧的火焰般炽热而持久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在这漫长的征程中遭遇多少艰难险阻、挫折困苦,都从未产生过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厌倦情绪,始终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诲人不倦”,“诲”字意为教导、教诲、启发,“倦”则表示疲倦、劳累、厌烦。孔子着重强调自己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始终怀着一颗无私奉献、充满耐心和关爱的心,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重复多少次相同的内容,都从不因为工作的繁琐和辛苦而感到丝毫的疲惫和厌烦,始终如一地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履行着教育的使命。

公西华所说的“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其中“正唯”二字意味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正是因为”之意。公西华通过这一感慨,由衷地承认和揭示了孔子这种对圣仁的不懈追求和无私教诲的精神境界是他们作为弟子目前难以企及和效仿学习的。这一回应既体现了公西华对孔子的深深敬仰和钦佩,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的伟大之处。

综合来看,这段原文通过孔子的自我陈述和公西华的回应,如同一幅细腻而生动的画卷,清晰而深刻地展现了孔子对圣仁的敬畏、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以及他在教育方面的无私奉献和卓越担当。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孔子的谦逊美德

孔子面对圣仁这一至高无上的赞誉,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予以自谦,这种谦逊绝非是流于表面的虚情假意,而是深深扎根于他灵魂深处的对道德境界的无上敬畏和对自我成长永不停歇的执着追求。他清醒地认识到圣仁之境的广袤无垠、高深莫测,尽管自己在这条道路上奋力驰骋、披荆斩棘,但与那终极的理想境界仍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距离。正是这种对自身的清晰定位和对更高层次的谦卑仰望,使他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在自我精进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2. 对道德追求的执着

孔子虽然谦逊地否认自己已然达到圣仁之境,但他着重强调自己在追求的漫漫征途中从未有过一丝厌倦之情。这充分表明他将圣仁视为自己毕生矢志不渝的终极目标,无论前方道路多么崎岖漫长、布满荆棘,他都始终坚定如磐,毫不动摇,绝不轻言放弃。这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灯塔,为我们在道德追求的浩渺海洋中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典范。

3. 教育的使命感

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表现,更是他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那汹涌澎湃、不可遏制的强烈使命感的生动写照。他深刻地认识到,传播圣仁之道绝非仅仅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是关乎社会的和谐进步、人类的福祉安康的千秋大业。他怀揣着一颗炽热滚烫的心,期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刻领悟并躬身践行圣仁之道,从而改良社会的风尚,推动人类文明向着更加光明璀璨的方向阔步迈进。

4. 弟子的差距与反思

公西华的由衷感慨,赤裸裸地揭示了弟子们与孔子之间那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他们在孔子的光辉映照下,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在谦逊、执着和使命感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和严重不足。这也强烈地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真理和道德的漫漫征程中,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扪心自问是否能够如同孔子一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毫无保留的无私奉献。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以其谦逊的言辞和不懈的行动,展现了对圣仁的敬畏与追求,以及对教育的热忱与担当。公西华的回应则凸显了弟子对孔子精神境界的尊崇和自身的不足。这一对话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孔子的伟大人格,也促使我们反思在道德与教育的道路上,应如何以孔子为榜样,怀揣敬畏,坚定追求,无私奉献,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