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出征以来,王志伟相继攻占魏国的祁山城,南安、天水两郡,消灭魏军近十万人,归降8万人,极大地扩展蜀国的疆域,增强蜀国在西北地区的实力,进而对魏国形成更大的威胁。同时,打破魏蜀之间的力量平衡,为蜀国进一步北伐、恢复汉室创造有利条件。
南安、天水两郡地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魏国的重要粮仓之一。王志伟占领这两郡,获得大量的经济资源,缓解国内粮食和物资长途运输的后勤保障问题,为长期战争提供有力的支持。
王志伟在祁山城和两郡实施仁政,深得民心。蜀军攻占南安、天水郡后,当地的吏民纷纷叛魏降蜀,这不仅是因为军事上的压力,更是因为他们对蜀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民心归附的现象,进一步巩固蜀国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基础。
王志伟率领蜀军成功攻占南安、天水郡的战绩极大地提振蜀军的士气,增强将士们对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向魏国展示蜀国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迫使其重新评估与蜀国的战略关系。
天水郡失守的消息传回魏都,如同冬日里的一声惊雷,迅速传遍了魏都的每一个角落。魏帝闻讯后,脸色骤变,眉宇间透露出难以掩饰的忧虑与愤怒。他紧急召集文武百官,共商对策。
大殿之上,气氛凝重,每一声呼吸都似乎能听见回响。“天水郡失守,蜀贼诸葛亮竟敢如此猖狂!”一位武将愤然起身,声音中带着几分不甘与愤慨,“陛下,此等挑衅,我魏国岂能坐视不理?”
丞相司马昭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天水郡乃我魏国西陲重镇,其失守不仅关乎领土完整,更关乎士气民心。然则,我军需冷静应对,切勿因一时之怒而乱了阵脚。”
魏国一方面调集援军,准备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加强边防各郡防御,以防蜀军乘胜出击。
蜀都,洋溢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暖意与期待。刘禅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手中把玩着温热的玉杯,眼神却不时地望向殿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重要的消息。
傍晚时分,殿外传来急促而有序的脚步声,打破了宫中的宁静。一名身着铠甲、风尘仆仆的信使匆匆步入大殿,手中紧握着一封密函,神色间难掩激动与喜悦。刘禅见状,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莫名的预感,他缓缓放下手中的玉杯,目光紧锁在信使身上。
“启禀陛下,丞相大人捷报!”信使单膝跪地,双手呈上密函,声音中满是敬畏与兴奋。
刘禅接过密函,手指微微颤抖,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前线的胜利温度。他迅速拆开信封,一行行铿锵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臣亮已克天水郡,敌酋遁逃,郡内百姓归心,粮草军械尽归我军所有。望陛下勿忧,蜀国昌盛指日可待。”
读完信,刘禅的眼眶不禁微微湿润。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丞相那义无反顾、率军出征的身影;看到了丞相风雨无阻,在冰天雪地里率军前行;看到了丞相不顾自身安危,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攻城掠地;感受到了那份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感受到了那份为了先帝遗愿,为了蜀国强盛、勇往直前的决心与毅力。丞相在前线接二连三取得胜利,捷报频传,不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民心所向、将士无畏的象征,对于走上复兴之路的蜀国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
刘禅站起身,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暗暗发誓,定要与丞相并肩作战,共谋大业,让蜀国的旗帜在中原大地上高高飘扬,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刘禅下令摆宴庆功,犒赏三军,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天水郡,按丞相建议封赏立功将士、安抚民心,巩固战果。
丞相亲自率军跨越了重重险阻,成功攻克了战略要地——天水郡。消息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火,迅速穿透了寒冷,点燃了蜀地军民的激情与希望。
吴都,冬日的凛冽寒风似乎有些发颤,比往日减弱了许多。
蜀国攻占天水郡的消息如惊雷般传入吴都,整个宫殿仿佛被一层微妙的氛围所笼罩,既有震惊,亦有深思,更夹杂着几分难以言喻的微妙情感。
皇帝与群臣面面相觑,眼神中既有对蜀国军事力量迅速扩张的忧虑,也有对天下局势再度动荡的无奈。天水郡,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凉的重要枢纽,其失守无疑打破了三国间微妙的平衡,让吴国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布局与外交策略。
吴国朝堂上弥漫着对蜀国丞相及其麾下猛将如云的敬畏之情。蜀军能够如此迅速地攻克天水,无疑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眼光。吴国君臣不禁暗自思量,若此等锋芒直逼江东,又将如何应对?
也有部分谋士眼中闪烁着精光,认为这是重新评估三国关系、调整策略的大好时机。他们或许会提议加强与魏国的联盟,以制衡日益强大的蜀国;或是暗中观察,寻找机会在蜀魏之间渔翁得利,扩大东吴的疆域与影响力。
吴国民间也传遍了这一消息,百姓们或担忧战乱再起,生活难安;或感慨世事无常,英雄辈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无不议论纷纷,整个吴都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共同关注着这场历史洪流中的微妙变化。
雪花,如同天空中飘洒的羽毛,轻盈而又不失力度,一片片、一簇簇地落在王志伟的肩头、发梢,乃至那面随风轻扬的旗帜之上。旗杆上的旗帜,在凛冽的北风中猎猎作响,其上绣着的蜀国图腾,在雪花的映衬下更加鲜艳,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荣耀徽章,宣告着胜利的喜悦与疆域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