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安抚百姓,设伏败魏

王志伟率领十万蜀军进入潼关,蜀军并未因胜利而松懈。而是迅速布防,整修城防,确保这一战略要地的安全无虞。

王志伟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首先下令全军严守军纪,不得扰民,确保百姓在蜀军驻守期间能够安居乐业。他亲自率领几位亲信将领,深入民间,走街串巷,与百姓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疾苦与诉求。

在集市上,丞相以平和而亲切的态度,向百姓们传达了蜀国的仁政理念与和平愿景。他承诺,蜀军此行并非为了征服与掠夺,而是为了结束战乱,恢复中原的和平与繁荣。他的话语温暖而有力,如同一缕春风拂′过百姓的心田,让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王志伟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粮食是百姓生活的根本,只有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蜀军士兵们积极参与粮食的分发工作,他们与百姓们一起搬运粮食,共同劳作,展现出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王志伟注重恢复当地的生产秩序。他鼓励百姓们回到田间地头,耕种劳作,同时派遣官员与工匠帮助修复被战火摧毁的农田、水利设施和民居。在他的努力下,潼关及周边地区的生产逐渐恢复,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王志伟明白,恢复民生、恢复生产、安抚百姓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潼关,这座曾经见证了无数战争与沧桑的关隘,也在这一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成为蜀国进军中原、实现霸业的起点。

“报!”一名士兵匆匆跑进大帐内,单膝跪地,向坐在案前的王志伟禀报:“丞相,前方发现敌军踪迹。”

王志伟闻言,古井无波,,脸色平静如水,只是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之色。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可知敌军有多少人?”

那名士兵摇了摇头,道:“目前还不清楚,但据探子回报,敌军数量众多,至少有数万人之多。”

王志伟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思忖。他知道,这一战应该没有什么悬念,如果不能守住潼关,那么他们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他沉思片刻,对那名士兵道:“传我命令,全军戒备,加强巡逻,不得有丝毫懈怠。同时,派人去打探敌军的具体情况,一旦有消息,立刻回来禀报。”

那名士兵领命而去,王志伟则缓缓坐下,心中思考着对策,如何消灭这几万魏军。凭借潼关之险,守住潼关不是什么问题。这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之战。

夜幕降临,潼关城墙上灯火通明。王志伟站在城头,凝视着远方黑暗中的敌阵。风呼啸着吹过他的脸庞,带来丝丝凉意。

潼关城内,百姓们也纷纷响应号召,为守军提供物资支持。在王志伟的严密防守和策略安排下,潼关暂时守住了。然而,他明白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不久后,探子来报,敌军正在调集更多的兵力,准备再次进攻潼关。

王志伟深知不能掉以轻心,他决定利用潼关的地形优势,设下埋伏。他派遣一支精兵在城外的山谷中潜伏,等待敌军的到来。他命人在潼关附近的密林及险要之处,秘密部署了弓弩手、刀斧手及精锐步兵,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与反击体系。同时,还利用夜色掩护,在魏军必经之路上布置了诸多疑兵与陷阱,以迷惑敌人,消耗其锐气。

魏军集结了数万精锐,铁骑隆隆,旌旗蔽日,在主帅曹真率领下,气势汹汹地向潼关逼近。

当魏军大张旗鼓地逼近潼关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前锋部队刚踏入预设的陷阱区域,便触发了连环机关,顿时人仰马翻,乱作一团。紧接着,山谷两侧的蜀军如神兵天降,万箭齐发,魏军顿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曹真见状,急令大军撤退,企图重整旗鼓。但王志伟岂会轻易放过这难得的战机?他早已安排好了后手,只见潼关城门大开,一支由轻骑兵组成的奇兵如脱兔般冲出,直捣魏军正面,与两侧的伏兵形成夹击之势。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中,魏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夺回潼关的计划,仓惶撤退。

蜀军在伏击战中大获全胜,斩首万余,俘虏无数,缴获大量军资,潼关之围不战而解。

王志伟在城墙上望着远去的魏军,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转身对身边的将领们说道:“此次虽胜,但魏军定然不会善罢甘休。我们需加紧备战,以防魏军再次来袭。”

将领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王志伟下令加强城防建设,修补城墙,增设防御工事,并派出斥候密切监视魏军动向。

同时,他也不忘抚恤伤亡将士家属,激励士气。

在王志伟的领导下,蜀军上下一心,坚定地守护着潼关。

潼关,古称桃林塞,位于秦岭东端,扼守着长安通往中原的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