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子林消沉,内心抉择

被押解回蜀军营寨的路上,他沉默寡言,面容憔悴,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

回到蜀军平陆县城中,夏侯懋被单独囚禁在一间简陋的囚室内,四周寂静无声,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像是在嘲笑他的再次失败和被俘。

他坐在冰冷的石床上,目光空洞地凝视着前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自责。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再对比眼前的凄凉与落魄,不禁感到一阵阵的心痛与悲凉。

蜀军并未立即对他进行审讯或处决,似乎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种等待,对夏侯懋来说却是一种更深的折磨。他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过错,思考着如果当初能够更加谨慎、更加明智地决策,是否就能避免这场惨败。

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失败的苦果。

夏侯懋的消沉与绝望随着时间逐渐加深。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甚至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他已经完全放弃了对外界的关注和期待,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他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感觉自己被无尽的黑暗所吞噬,无法逃脱,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哀伤,他感到自己像是一只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只能随波逐流,等待着命运的审判。这种无助和无奈让他感到无比沉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不久之后,夏侯懋被押解至渑池蜀军中军大营,王志伟亲自对其进行了审讯。

夏侯懋,身为魏国将军,此刻却身披枷锁,面容憔悴,被两名蜀军士兵押解至中军大营的核心之地。他的眼神中既有不甘,也有失败的痛苦和自责。营帐内,除了必要的守卫与记录官,其余人等皆屏息以待,只有外面偶尔传来的风声和雪落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沉寂。

王志伟坐于案前,一袭青衫,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眼神深邃而锐利。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有力:“夏侯将军,今日你我相见,非是战场交锋,而是命运使然。你可知,何为降?何为忠?”

夏侯懋闻言,身躯微微一震,随即强作镇定,但声音中仍难掩疲惫与无奈:“丞相智计无双,夏侯懋败得心服口服。然忠臣不事二主,我虽身陷囹圄,心中仍念我大魏江山。”

王志伟轻轻摇了摇羽扇,脑海中搜寻着诸葛亮对夏侯懋的评判:夏侯懋作为魏国大将,并非以军事才能着称,因喜好经营产业、广选美女而知名,其性格软弱和犹豫。

王志伟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那笑容中既有对夏侯懋忠诚的认可,也藏着几分深不可测的意味:“将军高义,亮实感敬佩。然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将军何不顺应时势,共谋天下太平?”

夏侯懋低垂着头,眼帘半掩,眼神在昏暗的烛光下闪烁不定,那是他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

回想起自己身披铠甲,驰骋沙场的岁月,每一次冲锋陷阵,都是为了守护魏国的疆土和君主的荣耀。那份忠诚,如同烙印般深刻在他的灵魂之中,难以割舍。然而,此刻的他,却成了敌国的阶下囚,这巨大的反差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与痛苦。

“忠臣不事二主……”夏侯懋在心中默念着这句话,这既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枷锁。一旦背叛魏国,他将永远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和家族的期望。可诸葛亮所描绘的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景,又让他心生向往。他渴望和平,渴望看到战争的阴霾从这片土地上消散,让无辜的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

侯懋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战火纷飞的村庄,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有那些因战争而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这些画面让他心如刀绞。他意识到,自己曾经所追求的忠诚与荣耀,在这些无辜生命的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他开始质疑自己,质疑那些曾经坚信不疑的信念。他问自己:“如果我的忠诚只是让更多的人遭受苦难,那么这样的忠诚还有何意义?”这个问题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他的心上,让他几乎无法承受。

夏侯懋的拳头紧握,指甲深深嵌入掌心,疼痛让他暂时忘却了内心的挣扎,更加清晰地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真正的忠诚不是盲目地服从,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不是只关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要让天下苍生摆脱战乱的苦海,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他闭上眼睛,试图在黑暗中寻找答案。然而,黑暗之中只有更深的寂静和迷茫。他仿佛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就在这时,诸葛亮那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将军,忠诚并非盲目,而在于心中的正义与良知。若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即便背负骂名,亦是无悔。”

夏侯懋猛然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抹决绝,自己无法再逃避内心的声音。他愿意为了天下的和平与正义,暂时放下个人的忠诚与恩怨。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诸葛亮,仿佛是在告诉对方,也像是在告诉自己:“丞相,我愿意为天下太平尽一份力。”

这一刻,夏侯懋的内心终于得到了解脱,前所未有的平静和释然。他不再是一个被忠诚束缚的囚徒,而是一个为了天下太平而奋斗的勇士。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忠诚与正义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共存于一个人的心中,推动这个世界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