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吴皇问策,风起云涌

吴国使者,风尘仆仆,自蜀国归来,穿过熙熙攘攘的市集,心中满载着前所未有的沉重。他刚从汉兴王朝盛大的册封大典归来,亲眼见证了蜀都的另一番繁华与秩序,这一切,对于偏安一隅的吴国而言,既是诱惑也是警醒。

踏入金碧辉煌的宫殿,使者直奔朝堂。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吴皇历经沧桑却依旧坚毅的脸庞。他正坐在龙椅之上,似乎正在沉思着什么重大的决策。

见使者归来,吴皇缓缓开口:“爱卿此行可还顺利?汉兴王朝可有何新动向?”孙权的声音透露出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

使者跪于阶下,声音虽因长途跋涉而略显疲惫,却难掩其内容的震撼:“陛下,微臣已完成使命,亲见蜀国改国号为汉兴之盛典,刘禅皇帝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册封魏国末帝为魏王,并安置于蜀都之内。”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顿时鸦雀无声,群臣面面相觑,震惊之余,更多的是不解与忧虑。此举无疑是对天下格局的一次重大洗牌。

吴皇轻抚胡须,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哦?诸葛亮竟有如此胸襟与手腕,不仅灭了魏国,还能如此安置其君,真是令人钦佩又难以捉摸啊。”

他缓缓站起身,负手立于窗前,这不仅是对蜀国实力骤增的震惊,更是对诸葛亮智谋无双的敬畏,以及对未来吴国命运的深深忧虑。

“丞相,诸位爱卿,尔等如何看待此事?”吴皇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丞相步骘出列,躬身言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蜀国此举,意在彰显其正统,收拢人心,同时也向天下宣告其统一之志。魏国虽灭,但其旧部、世家大族仍散布各地,加之魏王尚存,恐成隐患。而蜀国此举,看似仁慈,实则可能暗藏玄机,我等不可不防。”

“然我吴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又有长江天险为屏障,实非蜀国可轻易撼动。臣以为,当加强边防,密切监视蜀国动向,同时休生养息,蓄势待发。” 步骘接着说道。

“丞相所言极是,”吴皇点头,随即目光转向另一侧,“朱然将军,你久经沙场,对此有何高见?”

大都督朱然闻言沉思片刻,缓缓道:“陛下,蜀国此举,或许意在展示其仁德之治,以收拢人心。然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诸葛亮一统三国之心,世人皆知。蜀国虽强,但连年征战,民力已疲。我等当未雨绸缪,巩固内政,发展经济,加强边防,同时暗中联络魏国旧臣,以备不时之需。”

吴皇听后,眼中闪过一抹赞许之色,他站起身,缓缓踱步至大殿中央,沉声道:“诸位爱卿,魏国虽亡,但天下未定。诸葛亮之才,世所罕见,其志在天下一统,我吴国亦不能独善其身。朕意已决,即刻加强水军训练,巩固长江防线,同时派遣密使,探查蜀国内部动向,以及与魏国旧部建立联系,共商对策。”

言毕,吴皇转身,扫视全场,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油然而生。群臣见状,纷纷跪拜,齐声应诺:“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以保吴国安宁。”

两月之后,正当吴国上下紧锣密鼓准备之际,又一则消息如惊雷般炸响——诸葛亮已顺利完成对魏国的全面整合,不仅稳固了新收复的领土,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赢得了民心,将魏国的疆域纳入囊中,实力空前强大。

消息传来,吴国朝堂再次陷入一片哗然。这一消息,如同狂风巨浪,再次席卷吴国的朝堂。

吴皇闻讯,脸色骤变,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大殿内气氛凝重,每个人都深知,这将是决定吴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

“诸葛亮此人,真乃当世奇才,” 吴皇长叹一声,“诸位爱卿,诸葛亮既已一统魏国,下一步,必将是东进江东。我吴国,该何去何从?”

大殿之内,一片寂静,只有烛火跳跃的声音显得格外刺耳。

片刻之后,大都督朱然站了出来,声音坚定无比:“陛下,我吴国水军甲于天下,长江天险更是我们的天然屏障。只要我们坚守防线,加强海防,同时广开才路,招贤纳士,定能与蜀国周旋到底。”

“将军言之有理,”吴皇点头,随即问道,“朱将军,你可有良策?”

朱然沉吟片刻,道:“陛下,臣以为,单凭防守并非长久之计。我们应当主动出击,寻找蜀国的弱点。同时,加强与南蛮部落的联系,利用他们熟悉地形的优势,作为我军奇袭的助力。此外,还需派遣细作,深入蜀地,搜集情报,为我军制定战略提供依据。”

吴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之色:“好!就依朱将军之计行事。传令下去,即刻启动所有计划,加强边防与海防。同时派遣使者前往交州、南蛮等地,寻求盟友,务必确保我吴国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

吴国和汉兴王朝目前虽然还是联盟关系,实则暗流涌动,局势微妙。汉兴王朝的发展如日中天,其疆域不断拓展,军力日益强盛,仿佛一头即将觉醒的巨龙,让周边诸国无不心生畏惧,吴国亦不例外。

面对日益强大的汉兴王朝,吴皇意识到,仅凭现有的联盟关系与消极防守,难以抵挡汉兴王朝不可一世的锋芒,只会让吴国陷入被动,更无法确保吴国的长久安宁与繁荣。

他心中悄然生出一股强烈的危机感与使命感,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战略,主动出击,掌握先机,以求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

随着吴皇的一声令下,吴国上下再次被紧张与忙碌所充斥。长江之上,战船穿梭不息,水军日夜操练;朝堂之内,群臣各司其职,逐步构建起一张庞大的防御与进攻网络,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最后的准备。

公元245年3月,春风拂过江南水乡,却未能完全驱散吴国都城上空的一抹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