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大周京城,勤政殿上气氛凝重,如同乌云压顶。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身着华丽的朝服,脸上却满是忧虑与急切。争论之声此起彼伏,犹如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有的官员慷慨激昂,挥舞着衣袖,大声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则眉头紧锁,低声争辩,试图说服对方。他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此事当以抓紧进行,可为皇家散枝开叶!”一位老臣声音颤抖着说道,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焦急之色。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紧紧地抓住自己的衣角,仿佛生怕自己会因为过于激动而失去控制。他的目光坚定而执着,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繁荣。
“对呀,对呀,李尚书所言极对!”一位年轻的武将挺身而出,言辞激烈。
整个勤政殿充斥着紧张和焦虑,特别是那些家里有女儿和孙女的大臣们。
除了丞相穆伟宁之外,朝堂之上的其他文武百官纷纷力劝太子吴牧纳侧妃。他们认为,作为未来的储君,太子需要有更多的子嗣来确保皇位的继承和稳定。
此外,纳侧妃不仅可以满足太子的个人需求,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通过与其他贵族家族联姻,可以建立更广泛、更紧密的联盟关系,增强朝廷对各地势力的控制和影响力。
这样一来,朝廷就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所以,他们强烈建议太子尽快纳侧妃,以充实后宫。这一决策对于朝廷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也能让太子在未来的统治中有更多的支持力量。毕竟,一个强大而稳固的后宫,将成为太子登基后的坚实后盾。
皇帝心中暗自琢磨着,如果太子能纳个侧妃就好了。这位太子常年征战在外,很少参与朝堂事务,因此在朝廷中的支持者相对较少。
如果能通过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那将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这样一来,太子不仅可以借助联姻家族的势力,还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他未来的统治也将大有裨益。想到这里,皇帝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太子成功联姻后的美好前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率先踏出一步,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却带着急切:“太子殿下,如今太子妃穆德英常常奔波在外,忙于公务,不能时刻陪伴在您身侧。皇家血脉的传承乃是国之根本,多纳侧妃和妾室,方能为皇家开枝散叶,确保江山社稷后继有人啊。老臣等也是为了大周的未来着想,望太子殿下三思。”
吴牧端坐在高位之上,面色冷峻,目光如炬地扫视着群臣。“孤不同意!”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大殿中回荡。“孤曾答应过德英,一生一世一双人。此生,除她之外,孤不会再纳任何女子。”
另一位大臣急忙上前,言辞恳切地说道:“太子殿下,您当以江山社稷为重。自古以来,帝王之家多妻妾,这是为了稳固朝纲,确保皇室的繁荣昌盛。如今太子妃事务繁忙,您若不纳侧妃,恐皇家血脉单薄,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啊。而且,多几位侧妃,也能更好地照顾太子殿下的生活起居。”
吴牧微微扬起下巴,眼中闪过一抹坚毅之色。那扬起的角度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仿佛在向整个世界宣告他的决心。
“若不是德英发明的神兵利器,孤早已战死沙场。”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大殿中回荡,每个字都重重地敲打着众人的心弦。“她于孤,不仅是妻子,更是救命恩人,是孤的知己。”吴牧的眼神中充满了深情与感激,回忆起往昔的种种,德英的身影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和珍贵。
“孤岂能违背当初的誓言?”他提高了音量,语气中带着愤怒与威严。“当初孤在众人面前许下的承诺,难道能如同废纸一般轻易丢弃?”吴牧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那眼神中的压迫感让众人不敢直视。
“孤与德英的感情,岂是可以用他人来替代的?”他双手背在身后,挺直了脊梁,声音中饱含着对这份感情的珍视。“我们一同经历风雨,携手走过无数艰难险阻,这份情比金坚,无人能够动摇。”
“再者,孤相信德英,她所做之事皆是为了大周,我们的感情不会因距离和忙碌而改变。”吴牧的语气坚定而自信,他对德英的信任如同磐石般不可动摇。“她为大周付出的一切,众人有目共睹,怎可因为一些无端的猜疑和别有用心的进言,就破坏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退一万步说,我要是纳了侧妃,德英一气之下收回她所有的神兵利器。到时要打仗的时候,让你们这些联姻的亲家去前线打仗吗?”吴牧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人顿时噤若寒蝉。他目光如炬,直直地盯着那些企图通过进献女子来谋取利益的大臣,让他们在这威严的目光下无所遁形。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嘀咕:“这可如何是好?”前线战场,危机四伏,谁愿意冒这个险呢?毕竟战争意味着生死考验,而他们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五谷不分的人,又怎能胜任如此重任?更何况,
他们根本不懂军事战略和战术,更别提亲自上阵杀敌了。此刻,众人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担忧,如果自己的女儿被选为太子侧妃,而太子又执意要带她们上前线,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想到这里,他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额头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