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不到长城非好汉

弘未来人生 酉悦沐 2758 字 3个月前

2011年的暑假期间,我带着一个家族的孩子,侄女,外甥女,外甥一行六人,前往长城博物馆参观考察。因为他们年龄最小的才三岁,大17岁,虽然不能爬上长城,但是要对长城有印象。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爷爷在《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句词,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决心和勇往直前的意志。这句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不仅仅是对长城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这句词创作于1935年,是毛爷爷在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此时红军正处于艰难困苦之中,但战士们的决心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念。

在这首词中,长城不仅是一道物理防线,更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象征。所谓的“好汉”,在这里指的是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战斗的红军战士。

这句词体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是在长征途中还是革命道路上,红军战士们都展现出了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

词中流露出的是对革命理想的无限追求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毛爷爷通过这句词,向所有红军战士表达了敬意和赞美,将他们誉为真正的好汉。《清平乐》这一词牌在毛爷爷的笔下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其豪迈的气势与词意相得益彰。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革命情感的抒发,情景交融。这句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激励了无数人为理想和信仰奋斗。作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句词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时代,这句词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体现,鼓舞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总的来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仅仅是一句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种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第一次来八达岭长城,是2006年劳动节期间和孩子一起来的,这次虽然没有爬上去,从另一个层面对八达岭长城有的新的理解,对长城文化有了新的理解。

2009年,我刚来北京时,结识了吉林在京的刘东明老师,他说他徒步走长城沿线,历时三个多月,我由衷的感到钦佩,做难事,必有所得。

我们看看刘东明老师的那段经历:

1997年元旦,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临近,各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那天,我和李杰、王刚三人决定,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们将徒步走完万里长城,以此来庆祝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把此次活动命名为“龙脊上的足音”。

第2天,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去图书馆查资料和准备相关事宜,10天后我们拿出了一个方案,然后向一些政府机关,新闻媒体推广我们的想法,出乎我们预料的是,竟然遭到一连串质疑和打击,这让我们很失望,我们回去后商量一下后决定,不能放弃,于是又开始投入这个活动中来。

2个月后,事情仍然没有头绪,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我们,于是我们再去找报社,一位姓毕的先生对我们这个活动表示支持,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事情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记住你们已经开始徒步长城了。他把我们介绍给了吉林市青联。

事情有了转机,青联负责人张先生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首先他帮我们联络了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的负责人郭明华先生,为我们从香港的港岛、新界、九龙三地取土,我们要把香港的土壤撒在长城上,象征国土回归。

香港的土有了,郭先生只能带到深圳,我们的经费都是自己筹集,而且是少的可怜,怎么办,我们来到长春北方航空公司,说明了来意,负责人很慷慨的为我们解决了往返深圳的机票。

一切准备就绪----

“龙脊上的足音”活动,承蒙吉林市委市政府、共青团吉林市委、吉林市青年联合会和社会各界人士及长城沿线的各地政府的鼎力相助下,从1997年3月26日开始,终于在97年6月30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中华三祖堂”前,圆满结束。

6月30日上午,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中华三祖堂”前,“龙脊上的足音”活动的最后一个重要主题,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们将从香港、新界、九龙三地取来的土壤,播撒在这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以此来记念民族振兴,国土回归的盛况。

国家政协,中国长城学会,河北省委省政府,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涿鹿县委县政府,吉林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领导和当地群众、学生,近千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次活动以“香港回家”为主题,植松树三棵,各取名为“香港松”、“新界松”、“九龙松”,将从三地取来的土壤,根植这三棵树下,象征国土回归,并立碑一座,名曰:“港土归根碑”。

回到吉林后,吉林市委市政府、共青团吉林市委有关领导和学生、市民一起,将从香港、黄帝城和长城带回的土壤,根植在松花江边青年园内的一棵松树下,名“回归松”,立碑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