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秦叔宝和罗成罗公然,正是这样的关键英雄。两人冒着冰雹般的滚木擂石,还有无数射来的冷箭,凭着手中的长枪,杀上了卑沙城的城墙,随着隋军将士越来越多的爬上城墙,高丽人终于抵挡不住,被一举击溃。
罗成和秦叔宝立刻集结队伍,往卑沙城正门杀去,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眼看就杀到了卑沙城正门的城楼附近。
正在城门楼下,率众守城的高丽大将尹成耀,提着一对板斧,正杀得兴起之时,忽然转头一看,见两位年轻英俊的隋军将领,正从城墙上往这边冲杀而来。大惊之下,尹成耀提着板斧就杀了过来,狂奔之下,忽然纵身而起,半空中一对板斧抡起来就劈向冲在前面的罗成。
罗成的五钩神飞亮银枪,刚刺入一名高丽将士的胸口,忽见一双板斧,挂着一股劲风就劈到眼前,情急之下,横过枪杆招架。
只听“当啷”一声巨响,如半空中炸响一道惊雷,一时间火星四溅。这双斧大将确实勇猛,而且力大无穷,一双板斧,足有两三百斤,震得罗成膀臂酸麻,立足不稳,噔噔噔连退好几步,几乎摔倒,幸亏秦琼来到身后,轻舒猿臂,搀住罗成。
罗成不由大怒,骂道,“好你个高丽狗贼,竟然偷袭与我,看枪!”说罢,挥枪就杀了上去,刺咽喉,挂两肩,招招凶狠。
秦叔宝知道这尹成耀十分凶猛,极难对付,担心表弟有失,一抖长枪也杀了上去,兄弟二人合战尹成耀。
尹成耀果然十分厉害,面对秦琼和罗成的围攻,在狭窄的城墙甬道上,一双板斧舞得风雨不透,凌厉威猛无比。而且板斧属于短打兵器,尹成耀避过两条长枪锋芒,采取贴身近战,一路抢攻,招招凶狠致命。
由于城墙甬道狭窄,秦琼和罗成的两杆长枪,虽然左右夹击,却难以发挥威力,再加上尹成耀勇猛异常,三人一场凶杀恶战,三十来个回合,竟然难分胜负。眼看凭着尹成耀一人之力,就将驰援杨林攻城的队伍,阻挡在这里寸步难行,秦琼和罗成不由心里着急起来。
三人激战中,秦琼一枪直刺尹成耀前心,尹成耀闪身避过,用板斧就压住了秦琼的枪杆,将秦琼的大枪压在了城墙上。秦琼一见,奋力往回抽枪,尹成耀也用力一压,秦琼竟然将大枪无法撤回。
罗成一见,持枪来救,不防尹成耀另一柄板斧横扫过来,情急之下,罗成横枪招架,板斧砍在罗成大枪上,震得罗成身体向后急速掠去。
尹成耀一柄大斧压住秦琼长枪,另一斧挥出逼退了罗成,借此机会,身体一跃而起,一柄板斧,闪着寒光,就劈向秦琼头顶而来。秦琼大枪被对方板斧压在城墙上,眼看对方另一板斧劈来,形势十分危急,罗成见了,不由惊呼,“表兄小心!”。
就在电光石火之间,眼看尹成耀板斧就要劈在秦琼头顶,秦琼忽然从背后抽出熟铜锏,就势挥出,正打中尹成耀胸口。
尹成耀猝不及防,惨叫一声,身体飞出,撞在另一边的城墙上,单膝跪地,口吐鲜血,正要挣扎着站起身来,罗成眼疾手快,一枪刺在他的肋下,随着一声大喝,将尹成耀身体用大枪挑起,摔落卑沙城下。
尹成耀已死,高丽守城的将士如何抵挡隋军将士的突然杀到。尤其秦琼和罗成两员大将,如双龙出海,猛虎下山一般勇猛。两人一番冲杀,趁机打开卑沙城城门。
卑沙城下正率队攻城的并肩王一见,立刻指挥大军,杀进了卑沙城。罗成和秦琼,守在城门口,迎接杨林的大军。杨林对秦琼和罗成说道,“卑沙城内,绵延十里,到处还有无数的堡垒,派有人马把守,你们火速率领人马,一路冲杀进去,务必活捉守将王准皓,秦琼和罗成领命,各自带领人马,往卑沙城里杀了进去。
卑沙城的军事防御,依据此地地形,重兵都在城墙一带,城内虽有堡垒把守,毕竟兵力薄弱,一旦城门失陷,再调集人马抵御,已然不及,况且此时的守将王准皓,还在府衙内高枕无呢。所以,秦琼和罗成率人一番冲杀,一路无人可挡,大队人马已经直逼王准皓的府衙而来。
得到城门失守的王准皓,大惊之下,准备率人杀出府衙迎敌。他提着双刀刚奔到府衙门口,忽然府衙大门轰然倒塌,尘土飞扬之中,秦琼、罗成二人已经杀到眼前。于是双方人马,就在府衙展开一场厮杀混战。
王准皓凭借手中双刀,大战秦琼和罗成两人。他虽然也是十分勇猛,却哪里是秦琼、罗成两人的对手?大战十多个回合,就被秦琼的虎头錾金枪,挑飞了手中的大刀。
王准皓大骇,转身欲逃,被罗成一枪刺入后心,结果了性命。至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卑沙城,落入并肩王杨林的手中。
并肩王杨林,命令秦琼、罗成整顿卑沙城内俘兵,召集人马,准备出征。此时,罗艺也率领一队人马,前来和杨林会合,两人一番商议,两日后兵分两路,杀向高丽王大军的侧翼。
对于杨林、罗艺两路人马从侧翼的猛攻,大大出乎高丽王的预料,仓促应战,被杀得阵形大乱。这时皇上杨广手下大将来护儿,也率队趁机猛攻。结果高丽军队大败之后,躲进了平壤城,据城死守。
皇上杨广下旨,大队人马将平壤城团团围困。高丽王经过皇上杨广两次御驾亲征,早已大伤元气,此时惨败,顿时陷入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苦守半月之后,只好率人打着白旗出城投降。
皇上杨广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进入平壤城,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面对高丽王。高丽王也没了平日的桀骜不驯,俯首帖耳,成了皇上杨广的阶下囚。
正是:御驾三征高句丽,无数忠骨埋异地。
终于力证谁为尊,可惜举国无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