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中、晚唐无疑是个存在感较低的年代。后人提起大唐,说得最多的还是李世民、秦叔宝、唐明皇等这些盛唐人物,对于安史之乱后大唐一百多年的苟延残喘却鲜有忆及。
翻阅《资治通鉴》会发现,在这个并不算短的年代,一样有力挽狂澜的名君贤相,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以及可歌可泣的铁马长戈。
只不过相比盛唐的壮丽辉煌,这里更多的是奸臣阉宦的只手遮天,是嚣张跋扈的藩镇割据,是经久不息的战火离乱。
生在乱世是不幸的,但也只有乱世才能打破固化的利益阶层,给那些身份卑微,却又充满斗志的小人物以华丽转身的机会。
自古英雄出乱世,胜者王侯败者寇。倘若剥离胜负的结果不论,陈胜、吴广与刘邦、朱元璋同样值得称许,因为他们都用自己的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本文的主角,是个险些逆天改命的小人物。
此人名唤郑注,本姓鱼,山西临汾翼城人,生年不详。史载他又瘦又矮、相貌平常,却非常善于观察揣摩人心。其事迹第一次见载《资治通鉴》,是在唐穆宗的长庆三年(823年)。
那时的他还是个穷困潦倒的游方郎中,靠着不知从哪学来的一身医术,云游四方混口饭吃。当他游荡到徐州(江苏徐州),机缘巧遇了武宁军(设在江苏一带的藩镇)的一名牙将,这名牙将对他的医术极为认可,将他推荐给了节度使李愬。
李愬是中、晚唐时期赫赫有名的战将,曾率军雪夜攻下蔡州(河南汝南),彻底扫平朝廷打了三年都没灭掉的淮西军,生擒叛藩吴元济,堪称英雄!
李愬打仗有两大特点,一是知人善用,二是爱动脑子。他能啃下蔡州这块别人啃不动的硬骨头,除了谋略精当、指挥有方这些因素,由他劝降的几名淮西将领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李愬识人很准。
识人很准的李愬吃了郑注开的几剂药效果很好,加之经过几番攀谈,郑注能说会道,便将其聘为牙推(节度使自行任用的低级官员,从八品,相当于私人秘书兼保健医),由此开启了郑注的仕途之路,实现了从江湖游医到藩镇幕僚的第一次转身。
当了牙推的郑注利用李愬信任,开始对军府事务上下其手,引来监军王守澄的极度不满。
监军由宦官担任,是中、晚唐时的一个奇葩政策,缘自皇帝对掌握兵权将领的不信任。这些监军官职不高,但权力通天,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报藩镇情况。他们往往利用这层身份对节度使百般刁难,甚至直接插手军政事务架空节度使。
李愬不是一般人,情商、智商都在线,对付一个宦官不在话下。因此王守澄虽然嚣张,但对李愬却很尊重,两人关系不错。
王守澄找到李愬,对李愬反映郑注在徐州为非作歹,群众意见很大,最好是将他轰走,以免引发将士不满。
李愬笑笑说:“我也知道他的情况,但他确实是个人才,王将军不如与他见个面,如果觉得他不行,咱们再赶他走也不迟。”
王守澄本不想见,但碍于李愬面子,只好勉强接见了郑注,没想到与郑注客套几句便被郑注吸引。
郑注精于医道,必然是从此话题切入,而作为高级宦官的王守澄营养过剩,难免有些痼疾。这个痛点一旦找准,王守澄想不感兴趣都难。
于是,他把郑注请到客厅促膝长谈,两人边说边笑,就这样一直聊到深夜,颇有些相见恨晚之意。
第二天,王守澄乐呵呵找到李愬,对李愬说:“郑公此人,果然如您所说,真是个奇才啊!”
这下好了,藩镇两员大佬都认可郑注,郑注在军镇中的权势更大,俨然成了第三号首长。
不久,李愬提拔郑注当了巡官(节度使幕僚,负责查纠军纪),成为幕府之宾。
郑注官做大了,担心当初推荐他的牙将泄露他的卑微过往,便找了个罪名陷害栽赃,让李愬处死了这名牙将。
人一旦交了好运想收都收不住,不久王守澄调回朝廷出任枢密使(掌朝中机密,是宦官中高级职务),走时将郑注带到长安,专门为他在长安盖了栋寓所豢养起来,又找机会将郑注推荐给了穆宗,穆宗对他也很欣赏。
照此节奏发展下去,郑注必然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穆宗因长期服食含铅量严重超标的金丹,于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日驾崩,他十六岁的儿子敬宗李湛继位。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中、晚唐无疑是个存在感较低的年代。后人提起大唐,说得最多的还是李世民、秦叔宝、唐明皇等这些盛唐人物,对于安史之乱后大唐一百多年的苟延残喘却鲜有忆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