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游医郑注的逆天之旅(3)操权弄势,搅乱一池浑水

大唐气象 贪狼木 2156 字 1天前

文宗李昂是个颇想有番作为的帝王,平时很勤政也很节俭,有梦想也有追求。而在当时,拦在他前面的最大障碍,非宦官莫属。

文宗的爷爷宪宗、哥哥敬宗都是宦官所害,文宗本人也由宦官拥立。这些宦官与朝中大巨内外勾连,骄横不可一世。就连当初害死宪宗、敬宗两位天子的宦官,如王守澄、陈弘志之流,依旧过得潇洒快活,令文宗意愤难平。

太和四年(830年)七月,文宗对翰林学士宋申锡提及此事,宋申锡劝他设计缓图,逐步削弱宦官势力。

文宗觉得宋申锡持重谨慎且忠心耿耿,是个可以倚靠的力量,遂将其提任为尚书右丞。不久,又让宋申锡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令其谋划诛除阉党一事。

经过一段考察,宋申锡向文宗引荐了自己信任的官员、吏部侍郎王璠出任京兆尹,由其实施抓捕行动。

不料宋申锡识人不准,王璠早就有意归附王守澄,便将此事故意泄露给了王守澄。郑注正与王守澄厮混一处,出于利益考量,与其共同暗中设防。

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贤良开明,在朝中颇有人望。郑注让神策军都虞候豆卢着,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为帝。王守澄也去面见文宗,奏报宋申锡欲图不轨。

缺少主见的文宗竟然信以为真,以为宋申锡背叛自己,不禁勃然大怒。

王守澄当即就要派出两百飞龙卫屠灭宋申锡全家,飞龙使马存亮担心引发京城动荡,坚决反对,力劝王守承召集其他宰相商议后再定。

马存亮是宦官中为数不多的好人,秉性纯良很得人心,加之手握兵权,王守澄奈何他不得,只好悻悻作罢。

当天,文宗遣使通知众宰相到中书省东门。尚不知情的宋申锡按时前来,使者冷冷的说:“所召之人没有宋公。”

宋申锡自感不妙,惶恐看向延英殿,用笏板挡住脸踉跄退了下去。

宰相们进入大殿,文宗一脸严肃的将豆卢着、王守澄所上奏疏出示给他们,大家惊愕的相互对望,没人再敢说话。文宗遂令王守澄收捕漳王与宋申锡的亲信晏敬则、王师文。

晏敬则屈打成招,被迫承认宋申锡结交漳王属实。

文宗准备处死宋申锡,左常侍崔玄亮叩头力谏,流泪劝道:“杀个匹夫尚且需要慎重,何况当朝宰相!”

牛僧孺说:“身为臣子,官至宰相已是人生顶点。如果所告属实,那宋申锡是在图什么呢!以他的为人,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恳请陛下交付法司重审!”

郑注担心发觉他们的诬告行为,也劝王守澄不要把事情搞大。

最终,宋申锡被贬为开州司马,凄凉死于贬所。漳王李凑也无辜中枪,贬为巢县公。

郑注在此次事件中,完全站到了王守澄这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倾向于阉党,他的立场只为利益服务,为了利益随时都可改变立场!

郑注虽然靠着王守澄引荐,以及精湛医术得到文宗宠遇,然因没有参知国政的身份,文宗不可能与他谈论机密要务。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李训——出场了!

李训,原名李仲言,前任宰相李逢吉的之侄。甘肃武威人,科举入仕。李逢吉在任期间,他没少祸害他人,是李逢吉当年的“八关、十六子”之一。

宝历元年(825年),他在李逢吉授意下,参与构陷宰相李程未遂,坐罪流放象州(广西来宾)。直到太和八年(834)遇到大赦,才返回洛阳。

恰好李逢吉正担任洛阳留守,叔侄俩闲聊时谈及郑注,李训说他认得郑注,李逢吉想重返相位,让李训携重金到长安请托。李训是个善托门路的人,没几天便与郑注打得火热。

郑注将他引荐给王守澄,王守澄又推荐给了文宗,称李训善讲《易经》。

文宗性喜读书,便召李训入宫。李训出自豪门见过世面,生得高大帅气又能出口成章。文宗见后大喜,认定他是可堪重用的奇才,准备将他召入翰林。

时任宰相李德裕与李逢吉本就矛盾很深,不愿让李逢吉的侄子进入中枢,劝文宗说:“陛下应当听说过李训此人吧,当年他诬告宰相,是个妥妥的奸佞,这样的人品不宜放到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