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说:“理论上的事听你谢师兄的,人家是贸大的高材生,什么历史啊,沿革啊,转型啊,他能说得头头是道。我呢,说不上那么多道道。但是这些年,北京外贸确实派了不少人出国。这些人到了国外以后,逐渐的就离开公司,自己单干了。
“咱们公司王伟的爸爸,是北京外贸地毯科的老科长。他爸爸的徒弟就外派常驻斯洛伐克,后来自己开了一家经营地毯的商店,批发零售兼营,他就从王伟爸爸的同事,变成了王伟爸爸的客户。”
郭瑾说:“开始公司对这些出国以后单干的人还是很不满意的,说这些人没责任感吧,没良心吧。可是后来发现,这些人到了国外,他们还是离不开跟国内做生意。
“送他们出去的公司反而成了最可靠的合作伙伴。这本来应该说北京外贸在管理海外员工方面的能力不足,管理方式方法有问题。但现在看,歪打正着,也不是一无是处。孵化了一批客户。”
谢师兄说:“季总要搞的综合商社,既有她研究日本商社的理论模型,也有北京外贸的实践经验。其实,还有你们公司的实际情况摆在那里。
“你们公司不是一个家底很厚的公司。你们公司从一个工艺美术行业管理公司转型为一家外贸公司,和那些能源、原材料行业管理公司转型的企业化公司,没办法比。
“我们公司这样的外贸公司在工贸一体化转型后,直接动了人家能源行业管理公司的蛋糕。直接面对能源行业管理公司的竞争。我们才知道人家的实力。才知道谁才是共和国长子。
“你们公司先天不足,后天又营养不良。季总作为公司领导,她接手的公司就是这么个公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让她能怎么办?她只能用这种方法搞综合商社,这是不是办法的办法。”
谢师兄说:“如果说,北京外贸当年搞的综合商社雏形,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你们季总借鉴北京外贸的经验搞综合商社,就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意思。
“季总有陈淑娜做参谋,她从一开始就想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糟粕是什么?这些驻外外贸员离职的时候,多多少少要占公司点儿便宜。精华是什么?培养了一大批客户。
“不给你们资本金让你们在境外注册法人公司,是因为我们国家境外投资要经过复杂的审批。像你们这样的公司,根本就不可能获准以国有资金做境外投资。
“一方面是国家不准,另一方面企业不能。有了资本金,账上有了钱,驻外的外贸员就做吃山空,没有动力开发业务。怎么办呢?以货款代替资本金。公司只能给你发货。货卖出去以后,你自己想办法在当地成立公司。
“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解决了公司和驻外的外贸员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问题。公司只要所发货物的成本加合理利润。剩下的都是外贸员的。公司不吃亏,外贸员有动力。外贸员不用打小算盘,一开始就让你实现自立门户的终级目标。就像邵燕去西岛,西岛公司的老板就是你邵燕。”
谢师兄说:“但是,这么做对外贸员的压力就大了。收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压力是现实存在的。首先,外贸员要解决自己生存的问题。
“邵燕和男朋友一起去西岛,她这边做着贸易公司的老板,那边还坐着旅行社的老板娘。贸易公司今天不开张,那就等明天好了。邵燕有旅行社养着。你们呢?王鹏你去俄罗斯谁养你?贾勇你去巴西谁养你?你们怎么在当地生存?”
胡兆宇说:“您说的问题正是他们所担心的。怪不得他们一提出国常驻就愁眉苦脸呢。”
韩健问邵燕:“你跟季总是怎么谈的?国内的工作和工资还给你保留吗?你会不会像田雯雯那样彻底从公司辞职呢?”
邵燕说:“这一方面看公司怎么规定。另一方面还要看西岛那边注册公司的要求。不过,我想,西岛总不至于要我先入籍才允许我开公司吧。
“我个人认为公司应该保留我的工作待遇,直到我在那边的业务做起来。这两三千块钱其实对我无所谓。但对其他外贸员来说也算是个最后的保障吧,起码是个心理安慰。到时候咱们应该一起跟公司谈。你们想怎么办,我都配合。”
谢师兄说:“邵燕刚才分析的对。陈淑娜不眼红你们挣钱。她也不会不让你们挣钱。但要一步一步来。
“邵燕你刚工作,就想在给客户发货时挣钱,实在太着急了。咱们要是早一点见面,我一定会从过来人的角度嘱咐你,千万不要太着急!
“陈淑娜是什么人?她在北京外贸第一个月的工资都用来请她师傅吃饭了。这事我早就听你郭姐念叨过。你呢?你给你师父沏过一杯茶没有?”
邵燕指着贾勇说:“陈淑娜的茶都是贾勇沏的。我没机会啊。”
韩健说:“你每天几点到单位?人家贾勇每天几点到单位?你恨不得比陈淑娜到的还晚。”
谢师兄说:“邵燕走出这一步挺好的。你和陈淑娜这篇就这样翻过去了。以前,陈淑娜是你师父,算她带过你,帮过你。你去西岛,帮她解决配额问题。你既帮她开发了业务,又帮她稳定了从北京外贸新加入的团队。以后,你们还是合作关系。”
谢师兄不无羡慕地说:“我倒真希望我们公司也能有这么灵活的制度。凡事有利有弊,我们这个行业,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控制的很严。”
郭瑾不无炫耀地说:“国家控制的再严,你们还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们帮着地方民营企业采购化工品,人家的利润里不是也有你们一份吗?”
谢师兄急忙掩饰道:“我们就是挣点儿劳务费。”
郭瑾说:“理论上的事听你谢师兄的,人家是贸大的高材生,什么历史啊,沿革啊,转型啊,他能说得头头是道。我呢,说不上那么多道道。但是这些年,北京外贸确实派了不少人出国。这些人到了国外以后,逐渐的就离开公司,自己单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