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栩坐在桌上支着头脑就像发呆一样,在脑子里构思着行文结构以及要点,论据之类的。

何栩明明此时坐在图书馆,但他思绪飘得很远。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杜丽娘为柳梦梅伤情后化鬼而生,他勾勒着杜丽娘的多愁善感。

闻年也注意到了何栩的发呆,何栩发呆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表情,他只是支着头,眼睫垂着。

闻年一直觉得何栩身上有一种很难以去描述的气质,从高中他就那么觉得了。

在同龄人或多或少所有的骚动里,何栩的气质一直是沉静的。

有时候看起来很哀伤很沉重。

以前同学把何栩的性格称为内向,但闻年觉得这并不准确,内向并没有概括完全。

闻年想了很久,想出了一个很绝妙的比喻。

他觉得何栩的气质很破碎,就像打破了的玻璃罐子,虽然破碎,但剔透,在阳光下折射出光线。

何栩就是这样的,他是单纯的剔透的,又好像被打碎过了,但靠近了,会发现光。

闻年突然觉得,好像谁也不曾真正了解过何栩。

毕竟闻年真的没有见过何栩和谁关系特别亲近。

当然,闻年不确定那个高中的大高个是不是关系特别亲近。

大学里,闻年只见过何栩和陆寓走的比较近,但他大多数看的都是,陆寓在说,何栩在听。

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倾听的位置,这说明什么?

说明别人无法了解他。

因为他不曾被倾听。

如果闻年不曾和何栩接触,他不曾和何栩一起吃饭,一起自习,他可能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何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