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王诚的目光集中到了山顶上,那里陈列着一个巨大的棺椁。
“棺材竟摆在山顶?”
王诚一头雾水,只恨自己平时读的书少,要是杨四在身边多半能看出一些门道,这么安放棺椁肯定有出处。
想了想,他还是没有立刻去山顶,而是沿着长廊继续查探。
第六层房间不少,每一间的陈设都跟他之前进入的那间房一样。
一张案几,一盏油灯,两面书架,剩下的除了灰尘什么都没有。
“每一间都如此?”
王诚走完了整个第六层的长廊,竟没发现一本完整的书,这让他很是失望。
他从第六层跃下,来到第五层,走入一间房,里面的陈设与第六层一样。
原本他以为第五层也是什么都没留下,不料进入的这间房里就有东西保存下来。
书架的空格放了不少布帛,有的已经破烂不堪,有的还保存的较为完好。
王诚拿过书架上的一块布帛,小心翼翼地展开,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古老的文字,有一些连他都不认识。
事实上,他并未专门学习过古文字,他能认识是因为宁侯府武道阁中收藏了很多古籍,他是通过咨询旁人以及连蒙带猜识得一些。
“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设仆辨位,以等邦国……”
王诚挑了几句能完全认识的,顿时知道这卷帛书所记载的内容,正是召公花了十年心血制定的《大周之礼。
“成康之乱”爆发,召公平定动乱,他总结原因,认为发生这场动乱是周人不知礼,虽也有公卿士大夫等阶级之分,但对于他们
的权利职责划分的并不清楚。
召公以为,就是因为这些贵族不明白自身职责、胡乱插手朝堂之事导致动乱,若每个人各司其职,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看完了这卷帛书,王诚又进入隔壁房间,同样找到了几卷保存较为完好的。
整个第五层查探完,对于第五层收录的帛书内容,他差不多清楚了。
第五层收录的帛书分成三大类,一类自然是《大周之礼,一类是《治国方略,一类是《召公起居注。
召公在来到封地五原的前几年,康王在治国之事上经常会派人来询问他的意见,他没有藏私,将自己的见解以奏折的方式呈交。
久而久之,他将这些治国方略编纂成书。到了他晚年,这些书几架马车都装不完,最后随着他一同陪葬王陵。
在这三类帛书中,《召公起居注最不起眼,但价值不在前两者之下。
说是记录召公的生活起居,实则大部分内容是他与门下的论述,内容包罗万象。
有天文地理,有古今轶事,有人生思考,有家国春秋,整个第五层几十个房间有一大半都是收录这些。
王诚虽是一名理科生,但好歹受过高等教育,很清楚这些帛书蕴藏着巨大价值,可谓是召公一生的心血。
“可惜了!”
他忍不住轻叹,如此珍贵之物如今只能深埋地宫,随着岁月而消散,叫人惋惜。
这些帛书除了《大周之礼,剩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孤本,结果很多都被风化了,再也不可能重现于世。
来到第四层,那排列紧凑的一间间房依然如前面的风格。
书架上摆放着的却是一摞摞竹简,保存的很好,但上面的刻写的文字更加古老,王诚基本上不认识。
但想到这些书简能陪葬在召公陵寝,必然也是十分珍贵,于是开启透视之眼,利用过目不忘功能将这些文字全都“扫描”到脑海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