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蚕食的边境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447 字 3个月前

李纲离开了京城之后,《东京时报》由他原先安排的副手接任,而且由于报纸名气的增大,订阅用户非常充足,早就不需要秦湛那里的补贴,反而能够自己挣钱了。

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明州,在将蕃民司的工作初步理顺之后,差不多在半年前,李纲提议可以创办一份《东南海事报》,并得到了秦刚的赞同。

这样的一份报纸,直接便办在了蕃民司下面,正式成为东南海事院对外宣传海贸政策、推动海事管理的重要宣传阵地。

有李纲这支主笔,便有了关于前次随军前往占城、三佛齐以及浡泥国各种风土人情的文章。在此带动下,下南洋的海商中也不乏有些擅长文笔之人,秦刚对于这份报纸开出的润笔费又十分大方,报上的内容也迅速地丰富了起来。

在秦刚的提醒下,不同海商之间,如果有货物中转、置换、转售等等信息发布,还有水手招募、船只租用,大型海贸生意之间的合伙招募,等等这些信息资料,都可以付费刊登在《东南海事报》上,先期尝鲜的海商们发现,在报纸上刊登信息,能够给他们的生意带来巨大的价值。

以前在办《东京时报》时,就有很长的一段时期,办报亏空都需要找秦湛来支出,而这次,这份《东南海事报》却是在创办之初,就名正言顺地得到了蕃民司的专项经费支持。不过,恰恰就是这份报纸的官方身份,以及报纸所面对海商群体的高度认同,李纲却惊奇地发现,这份报纸居然从出版的第一期开始,便开始正向盈利了。

不仅普通的海商都会订阅一份,更有出行的海船在出发前,会成批买下库存的报纸,带往目的地,去加价卖给那里的人们,滞留外面的海商、宋人以及当地心慕中原的人,都无比欢迎这份报纸。

而此前东南水师远赴浡泥为海商撑腰,也随着浡泥自治总督府成立之后,经过这条航线的海商开始慢慢地传播,进而传遍了整个南洋,令大宋的海商为之人心振奋。

为此,《东南海事报》上正式宣布,关于对海商的所有案件诉讼,统一归属于海事院蕃民司管辖,各地官府不再受理。而原先在其中占比最大的“举报逾期不归”案件,一旦到了蕃民司,便统统以“证据不足、不予立案”尽数驳回。

老百姓是最讲究实际的,你空有律法在那里,立了不案,谁还会当这种得罪人又受不了益的二五仔?

之后,东南海事院再次出台了允许外出海商可有条件回国归籍的细则,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要在申请归籍地里投资一定数额的教育、养老、医所这三个领域设施或产业,满足了这些条件后,便由地方官府出具祖籍证明,重新入籍。

中国人,原本就有“落叶归根”以及“回报家乡”的双重情结,做海商的人,老了之后并不缺钱,把这些钱投到家乡,办学兴医外加养老,这更是满足自己人生追求的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沿海区域的这些地方官府,眼见着回归的海商带来的惊人投资,以及这些投资对于当地经济民生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一个个地惊呼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种好方法呢?

当然,除了时代的局限以外,在大宋传统官场体制之下,任何一州一县的官员,是远远不可能有秦刚此时所能调动到朝廷中枢的信任、以及更关键皇帝的信任,这些也就不再提了。

而随着三佛齐人被东南水师舰队在海上打服了之后,宋人海商的腰杆子终于直起来了,他们甚至敢于在每一个港口理直气壮地教训当地人:“大家好好做生意,不要想什么歪门邪道。惹恼了我们,当心,回去调我们大宋水师派兵打你们!”

还有在浡泥城的宋商,一百多名家丁拿下一座城,陈实忠还做了这座城邦的首任自治总督,这样的故事,听在不同人的心里,起到的作用与反应也各不相同。

三个月前,一支宋商的船队在麻逸【注:即今天的菲律宾北部地区】被当地人打劫。

在以往,经历此事的宋商大多也就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了。但是这支船队的张掌柜,却是陈实忠的福建同乡,此前经过浡泥时,曾得到过陈总督的热情接待,并对他大力宣传过东南海事院的实力以及他今天得到扶持后的情况,印象非常地深刻。

张掌柜带着两艘船逃回浡泥,央求陈实忠借给他五十名自治军与一艘战船,陈实忠还非常大方地赊给了他一百枚轰天雷。

于是这名张掌柜便带着武装后的自己家丁水手,以及五十名浡泥自治军,一共三艘船,带着复仇的怒火重返麻逸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