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渤海水军

“你刚说你还有一座岛?”张宁又想起他方才说的话。

“是,小人在渤海以东占据了一处海岛作为栖身之所。”

既然都是自己人了,管承也不怕说出自己的秘密。

“平日里打家劫舍,若是遇到官兵便遁入海岛躲藏,他们便只能望洋兴叹。”

“海岛……”

张宁皱着眉,脑中突然想起来什么。

《山海经》曾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蓬莱据说在东海,也就是现代的山东半岛。

难不成,管承占据的那个岛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可是根据《太平御览》的记载:崂山东北五里入海有管彦岛,是黄巾贼帅管承后也。

这两个岛当不是一个地方,或许管承不止一处藏身地也说不定。

当即又试探性的问道:“汝在青州崂山东北的海域中,是否也有一处水寨?”

跪在地上的管承闻言,心中不由得一惊,暗道这娘们儿怎么什么事都知道。

“怎么?是没有,还是不想说?”见对方迟疑,张宁愈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不……不是。”管承连忙解释,“早几年小人确实在青州海岛落脚,只是这两年商贾大多来渤海郡经商,因此小人便又寻了一处荒岛,以前的水寨早就荒废了。”

其实张宁根本就不介意管承在海上有多少窝点,对于她来说,这种地方其实越多越好。

以后不管是驻军,还是攻打青徐,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

于是张宁微微一摆手,“继续往下说。”

“是。”管承暗自松了一口气,“此次除了小人带出来的千余弟兄,水寨中还有青壮三千多人,百姓万余。”

“船只总计一千余艘,其中能载十到二十人的无帆小舟九百余只,能载五六十人的大船十艘,还有十几艘蒙冲。”

“你们哪里来的这么多船只?”张宁对于一伙海贼有如此庞大的家底有些吃惊。

“小人们本就是沿海的渔民,造几艘船自然不在话下。”管承讪笑着答道。

问清楚后,张宁知道打了对方几棒子,也该给点甜枣了。

“好了,现在汝已经归顺,我便封你为渤海水军司马,专职为我义军操练水军。”

管承一听自己升官了,面色一喜,态度更加的恭敬了,“谢圣女栽培。”

中平五年(188),张宁收海贼管承,建立渤海水师,驻军海岛,操练水军。

又派韩当为水军校尉,带五千新军入驻,为管承副手。

后下令渤海造船工坊,大力建造艨艟巨舰,以铁皮覆盖,以防火灾。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由工坊生产出的第一批绵纸也成功出世……

纸张的普及,在这个世道无异于像是释放出一颗核弹。

读书的人变多,意味着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变得更多。

为此,张宁决定进行一场士卒素质的改革,以加强义军的信仰。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虽然如今许多黄巾士卒的信仰都是缘于张宁,但当大家都逐渐吃饱,日子好过以后,这种信仰会随之减弱。

尤其是到了下一代,光凭着长辈的口头教育,这种威信是不能传承的。

能留下来的,也只有文化上的传承与教育了。

人性是很现实的。

这个张宁比谁都明白。

为此,她连续半月,编撰出了一本《太平简书》,并召来黄炳与白雀,询问二人的看法。

“圣女,此书若是传于军中,将士们日后必定更加爱戴您,敬重您。”

手捧着《太平简书》,黄炳心中的震撼不亚于当年的《千字文》。

白雀也颇为赞同的点点头。

“不错,此书文句精悍短小,每行不过三字,道理又浅显易懂,将士们学习起来也不会太过困难。”

“说不定数年之后,军中又会多出几名将才。”

得到确切的回复,张宁亦是有几分欣喜,“两位先生都这么说了,那过些日子,用活字印刷术将此书刊印成册,发送军中号召将士们学习。”

如此又过了半年,转眼到了年底。

寒风呼啸,雪花纷飞,眼见野外凄凉,草都添了黄,树上都是霜。

白皑皑的林雪地,一个身着狐皮大衣的青年女子手持宝雕弓,骑着一匹健壮的骏马,在其间驰骋。

她的身后,跟随着几位全副武装,装备精良的随从,目光锐利,正紧张地搜寻着猎物的踪迹。

雪地上的积雪被马蹄踏得“吱吱”作响,偶尔有野生动物被惊起,发出惊恐的叫声,但很快又消失在茫茫的雪原之中。

突然,一只狐狸从雪堆中窜了出来,它的毛皮在雪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

张宁眼疾手快,立刻拉紧了缰绳,弯弓搭箭,瞄准了那只狐狸。

随着一声清脆的弓弦声,箭矢如同闪电般射出,准确地击中了狐狸的要害。

“好箭法!”睦固第一个拍手欢呼起来。

其中一名侍卫立即翻身下马,小跑着上前将猎物拾起。

“白兔师兄,这好像是你一次称赞我的射术吧?”

张宁微笑着看向睦固,看的对方有些不好意思。

“咳咳……”

睦固尴尬的咳嗽两声,连忙转移了话题,“圣女,张闿刚刚派人送来消息,洛阳的背嵬军探子送来密信,刘宏好像病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