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浙江海禁案,乌香因此而流入!

“浙江那边的锦衣卫弟兄已经坐实证据。”

听到蓝承阳这样说,蓝昭便问道:“证据都坐实了,你完全可以直接下达缉捕文书,把人逮进京师即可。”

“世子,重点不是证据,是银子啊。”

“您打过招呼,要尽快筹措五十万两现银,这两个人牵扯了大大小小诸多官吏和商贾,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家财万贯。”

“最重要的是,您昨天离开锦衣卫衙门前,让我们着重查一下乌香的来路。”

“我立马让人去了杭州,昨夜带回来消息,在应天府出现的乌香,是通过海路运输而来。”

此话一出,蓝昭的脸色瞬间变了,继而问道:“有没有牵扯到藩王或者淮西勋贵?”

“暂时还没发现,浙江是浙楚党的地界,咱们淮西出身的士子很难进去,估计也没有从中谋利的可能。”蓝承阳说。

“那就好,先把那两个人缉拿进京,现在就办,不得拖延。”

“是,就等着您这句话呢!”

此事牵涉甚广,掺杂着诸多因素,单靠锦衣卫还不可行。

蓝昭稍加思索过后,决定把大舅子徐辉祖派过去。

近些年来,因为海禁出现的贪墨案并不少,无非是一些民间商贾,借着当地权贵的保护,偷偷出海从海外运输一些稀奇玩意回来贩卖,所产生的利润可以称之为暴利!

大明出口的丝绸布匹和瓷器茶叶,也同样可以卖出海外,赚钱比铸钱还快。

民间早就有着不少声音,想让朱元璋打开海禁,这样能够缓解内部一部分的经济压力。

是朱元璋的没有眼光么?

并不是,明面上实行海禁,但仅限于民间,而这是皇室独享的牟利渠道。

那些权贵们,也可以稍微涉猎,只要别影响到皇室的根本利益,朱元璋向来是睁只眼闭只眼。

等到忍不下去了,那就开杀,又能收归回来大批银子。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南一带的倭寇之患。

从大明立国,再到大明败亡,不管是北边的鞑虏,还是东南的倭寇,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定。

在嘉靖到万历年间,确实安宁了一阵,但那是因为有着戚继光的存在。

戚继光离世过后,对于东南的威慑愈发减少,倭寇再度横生,而他留下的戚家军,也在蓟州兵变中被彻底毁灭。

有些时候,蓝昭真觉得,朱家皇帝不配坐着皇位。

当然,责任不全在朱家皇帝一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