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苏轼:我左苏辙,右怀民,天天上热搜

别人有善举,就不吝称赞,但若是遇上看不上的事情,便直接往死里挖苦讽刺。

这样的性格,虽让他赢得了无数赞誉,却也不免树敌众多,仕途多舛,几度遭贬。

然而,兄长胸怀豁达,对于个人的荣辱得失,总能以超然物外的态度处之,不以为意。

但作为弟弟,苏辙的心中却是时刻牵挂着兄长的安危。

他深知兄长虽能淡然面对困境,但作为家人,他不免担忧兄长。

让兄长少受些苦,就是他现在为官最大的意义。

而兄长素有文才,待他身居高位,再运作一番,兄长必定能很快重返京城。

想到这里,苏辙笑着摇了摇头。

他哪里会是什么“冤种”?

为了兄长,他甘之如饴。

......

苏轼也有些不满后人对他弟弟的称谓。

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二人,进退、出仕,皆是如出一辙。

然而,时局动荡,皇帝欲变法。

朝中新旧两党之争,导致他接连被贬。

每每他被贬,弟弟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四处奔波,用尽浑身解数,去营救陷入困境的他,甚至曾经请求利用自己的官职来赎罪。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们非但没有丝毫怨怼,反而因患难而情感愈加深厚。

他被贬异乡,总是思念弟弟。

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想弟弟了。

一个中秋之夜,他独自把酒言欢至深夜,醉意朦胧间,思绪万千,挥毫泼墨而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他们赏的,是同一轮月亮。弟弟当时一定也在思念着自己吧。

苏轼叹了一口气,心中满是对弟弟的思念与牵挂。

“哎,想子由了......”

......

【苏轼的美食人生。】

......

谈及美食,苏轼自信满满。

他于烹饪之道亦颇有研究,改良过或者独创的菜,有鱼、凉粉、肘子、豆腐、红烧肉、羹等等。

而其中,红烧肉无疑是他最为得意的杰作。

他在被贬黄州时,过得很是清贫。

物资虽然匮乏,但一向肯动脑筋的他,没事就爱琢磨,如何才能用价格低廉的食材做出来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