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知为何,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个小品已经框架完整,甚至在情节冲突上也做到了几分张力,但情绪的连接似乎有些生硬。
“无双哥,你那球是干嘛的?”小陈凑过来,半靠在桌子边,目光好奇地盯着他的手。
“试试新花样。”董无双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随即将其中一个球抛向空中,轻轻一接,再抛出第二个,接着第三个……他的动作并不娴熟,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每一次抛接都让他眼中的神采更亮了一些。
“你是要在小品里玩杂耍?”小陈睁大眼睛,“这个和主题不太搭吧?”
“不是为了杂耍,而是为了‘节奏’。”董无双接住最后一个球,把它们整齐地摆在桌上,“观众在看小品的时候,不只是看故事本身,他们也在感受节奏的起伏。就像这几个球,如果抛得太慢,没意思;抛得太快,容易乱。只有节奏对了,观众才能完全融入。”
小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头又去研究她的台词了。
董无双陷入沉思。他在脑海中飞速回放着小品的各个段落,像是在进行一场自我拉锯战。他不断问自己:哪里可以加快节奏?哪里需要停顿?情感的爆发点是否足够自然?这些问题像是一个个谜团,他必须解开才能让作品更上一层楼。
他忽然想到一个片段,之前设定的邻居争吵那场戏虽然很有张力,但情绪的转折点太直接,少了一种“积累”的过程。他站起来走到白板前,用记号笔划掉了其中的一行台词,然后在旁边写下新的情节:
“邻居甲试图解释,却被邻居乙无意间扔出的球砸中,两人沉默片刻,随后爆发出更大的争吵。”
是的,球可以成为一种隐喻。它既可以是冲突的导火索,也可以是和解的契机。就像生活中的误会,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只是一个眼神,甚至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动作。
“大家,集合一下!”董无双回过头,对着已经散开休息的团队喊道,“我刚想到一个新点子,咱们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