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百年西夏的根本依仗

坦白说,空投西军去打西夏,顺便宰了祈光君并不是赵恒脑门一热就冲动为之。这个战术在这几天的参谋部会议上进行过讨论。

不过一来西军将领对这种参谋军议制度明显不太适应,所以对于很多问题都是浅浅的提出意见,却是不敢深入讨论。

而不管是对于空军的运输能力的怀疑,还是对于摄政王自身战力的担忧,乃至于对于西夏百年底蕴的深知,也让这种讨论仅仅只流露于表层。

不过但凡是扯到西夏,总有很多人有很多话要说的。而赵恒哪怕对于当今世界的局面了解有限,却也听懂了一些最基本的道理。

首先,西夏的实力真的很弱,但是底蕴真的很厚。

这两个并不矛盾。实力弱是指国力实在有限,整个西夏不过两三百万党项族人,户口数还不过百万。

这么个人口基数摆在这里,注定着西夏根本没有多少可战之兵。能有个五六万大军就不得了了。

至于说什么党项人全民皆兵,动不动就能聚拢几十万大军,那就是个笑话了……民夫也算兵,那这么说大宋能有几千万兵呢!

怎么还没把金国区区二十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给淹死??

而底蕴厚,是指西夏立国百多年,自唐时被封为节度使后就一直在这里经营,的确底蕴深厚。乃至于民族意识、国民意识都凝聚到了一定份上。

西夏党项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实际上也真的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有着完整的文化、制度、秩序。也有着自己的国运。

但是说白了,西夏的核心也就是兴灵之地,区区几州之地,哪怕是物产再丰饶土地再肥沃也是有限度的。

但是西夏的地方比较好,兴灵之地跟大宋和北国隔着的地方都是各种山脉、沙漠,还大多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被党项人百年经营,早就建构了完善的防御体系。

早就有人说了,如果能有一支大军,不要多,哪怕三五万人,直接完好无损的扑到兴灵之地,那么西夏挥手可灭。

可是怎么把兵运过去,那就是最大的问题。大宋不管从哪个地方派兵,一路跋山涉水,被西夏军层层阻截围攻,根本摸不到兴灵之地。

而运送一支大军,所需要的后勤、物资、战马、钱粮都是海量的。

自仁宗皇帝时期李元昊建制称帝,大宋真的不知道打了多少次,都是大军根本打不到兴灵之地,就被生生拖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