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月29号:《罪业与赎罪》

二、社会学习理论

·期望学习+模仿

(一)期望理论

行为之前有期望过程,对行为的结果和价值进行评估以此形成行为期望。

【考研录取的原则之一:考研的第一志愿招不招,抉择问题】

类化预期:对稳定情景下特定行为的稳定性预期。

重要假设:人类通过行为结果的类化预期来适应环境。

(二)模仿

·直接的强化并不是必须的,个体肯恩赶紧进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以学习到做某件事的方法。

·观察学习(bandura,1973)

·榜样:被观察者

·榜样在模仿者心中的地位越重要和越受尊敬……

【不是,不是,高佳琪怎么切PPT这么快???】

【我吐了我真的。】

【好好好,居然在课堂上举安利的例子,真不错,拿这个来讲解模仿学习啊……可我是宁南人啊,碰这种东西家破人亡的我身边大有人在,呵呵呵呵呵】

sutherland的差异交往理论

·sutherland相信,犯罪和其他社会行为的学习过程是一样的,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与交往链接的对象交往多久、多频繁、对个体意义有多大。以及交往发生的时间等。

·通过置身于个体的亲密群体中,人们学会了守法与违法的定义、学会了规范的意义或价值、学会了对违法行为支持或者否认的态度。、

·原理:一个人之所以犯罪……【别切这么快啊!】

·差异交往—强化理论

基本要义:人们是通过社会环境中的人际互动而学到越界行为或犯罪行为

越界行为的强度取决于当事人以前采取这一行为时候所得到的强化大小、频率以及概率这三者的直接函数。

绝大多数越界行为的习得都是社会互动或者社会交换的产物,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这种情景的每一个因素都为强化物的出现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条件。

小主,

越轨行为极有可能是重要社会同伴给予强化物而形成强化关系的。

{引发犯罪行为的情境因素及其调节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犯罪行为的发生可能是因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碰到了错误的人而造成的。

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存在某种普遍的倾向,即贬低或者忽视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被害人学:指被害人对犯罪过程的进行,包括暴力犯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被害人的某些举动容易激发或诱使犯罪人做出犯罪行为。

【我在进行一次试验,看看能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日记续写。】

【在心理学的所有领域中,犯罪心理学可能是限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如果这个专业知识都可以上传的话,我想也可以把其他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这种方式的上传和整理。】

(你这是在打算)

(一)权威

·服从性犯罪:是指表现出与权威命令相一致的行为,而这一命令被社会视为非法的或者违反道德规范的。(水门事件?)

·有时候,尽管某种行为已经违背了个人做人的原则,但是他还是在某些权威者的指示下,做出了相应的行为。(电影《浪潮》背后的加州社会实验)

Stanley Milgram(1977)电击实验。

·言语和行为之间的严重分离现象

·“代理人状态”:某人将自己看做是执行他人一直的一个代言人(神之使徒?)。

·人类本质的思考:善本论还是恶本论?

一、什么是去个体化(不是,高佳琪这什么鬼的PPT排版?)

一定数量的人同在+伪装→去个体化

·一定数量的人同在→增加匿名性→不同担心为行为负责→自我观察降低→道德准则对反社会行为的约束力降低→群众暴力(南朝步行街踩踏事件:挤到死都还要往里面挤)

·伪装(铠甲,黑头套。CSGO,制服……)【网络匿名化】【斯坦福监狱实验】

………………………………………………

(其实我对这篇日记的后半段学习笔记是否能放出来真的没有多少信心。)

(姑且算一次社会实验吧,看看现在虚幻文明的社会阶层信息流通是否会对这些专业知识开放这种流通渠道。)

(或许这是一次及其离谱的尝试,但也无所谓了,大不了最后剪切到文件夹里备份,就当这天的日记没写过,然后再开一篇新的哈哈哈。)

(没签约就是这么随性而为~)

(下课!回去重新开存档!)